洛阳工变

纪实:洛阳工变

出自:佚名民间史录残片 (约成于启明后期)

启明元年(公元901年),汉家天子新立,号曰启明。是年春,洛阳城,天下之都也,突起波澜。非边塞之警,非宫廷之变,乃城中百姓,尤以工匠为众,群起呼吁,罢市停工。史谓之“洛阳工变”。

事起官府。时朝廷国用不足,地方官员尤贪。洛阳尹王宏,欲向城中各行各业摊派“献金”,以充实府库,兼供其奢费。此非新事,然此次摊派之数,远超往年,且强行征收,稍有迟滞,即遭呵斥杖责。尤为甚者,王宏欲对城中素有名望之几位大行会领袖施压,以杀鸡儆猴。

首当其冲者,乃城中铁匠行会之会长,人称“铁算子”的刘阿三,其人精通明算之术,为人公正,深受行会爱戴。王宏欲其首先纳巨额献金,并为官府造假账以掩盖。刘阿三不从,言:“百姓血汗钱,岂可充私囊?明算治国,算者,所以公也!”遂被下狱。

消息传开,洛阳城哗然。铁匠行会首先罢市,关闭炉火。织布行会、陶瓷行会、木匠行会、染坊行会等,纷纷响应。城中商贾虽与官府素有牵连,然亦苦于横征暴敛,且唇亡齿寒,部分商号也歇业观望。一时间,洛阳城内,万物停滞,唯有怒气冲天。

数千工匠市民,推举代表,其中有刘阿三之徒“小铁匠”赵虎,织布行会老匠张妈妈,识字的落魄秀才李甲等,前往洛阳尹衙门请愿。他们并非聚众谋反,手中多持工具而非兵器,只求释放刘阿三,废除不合理摊派。其口号简朴:“还我血汗!”“公平赋税!”“活路!”

洛阳尹王宏大惧,急报朝廷。朝廷新立,根基未稳。殿前武将多主张派兵镇压,以儆效尤。言:“刁民聚众,当诛!”然朝中亦有少数清明之臣,他们或曾微服民间,或曾读过王明先生的著作(这里虽然不提《再认识》,但可以暗示思想影响),知民间疾苦,晓堵不如疏。他们向新帝进言:“陛下新登大宝,当以仁德为先。此非谋逆,乃民不聊生之怨气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新帝刘逯(高宗),时年尚轻,却非平庸之辈。他权衡再三,感叹道:“父皇曾教我,治国如同木工,需榫卯精准,不可强钉乱凿。若钉凿不当,木料尽毁,何来梁柱?”他最终听取了清明大臣的建议,未派重兵入城。

他下诏安抚,命钦差大臣前往洛阳尹衙门,宣读旨意。钦差大臣释放了刘阿三及其他被捕行会领袖,当场宣布彻查洛阳尹王宏。同时承诺将对赋税政策进行审查,力求合理。

刘阿三等被释放后,回到工匠市民中,宣讲钦差旨意。众人虽未完全满足所有诉求,但看到朝廷的退让和官员被查办,怨气稍平。罢市持续三日,最终逐渐恢复生产。

洛阳工变,虽规模不及大衰落时期的农民起义,然其意义深远。它首次以和平请愿的方式,展现了新兴工匠市民阶层的力量及其政治诉求。它促使汉朝最高层正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底层民众的呼声。更重要的是,它为汉高宗刘逯推行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促使其开启了“启明新政”,标志着汉朝进入了以社会活力勃发为特征的“通俗时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