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洛见闻录——汉臣眼中的南海明珠(神宗熙宁五年)
新洛见闻录——汉臣眼中的南海明珠
(礼部主客司郎中,奉敕南海宣慰副使 王安石 撰于神宗熙宁五年,公元 1010 年,自新洛返泉州后上呈之考察密疏节录)
谨奏圣上: 臣王安石,奉皇命随正使蒲宗正大人(前泉州市舶司提举,致仕史官)出使南海汉家联邦,宣慰其邦,考察其情。于其都城“新洛”(彼邦人亦习称“新洛”,然其故老仍有称“新洛阳港”以示不忘本者),盘桓三月有余。所见所闻,颇多感慨,亦有警醒。兹将新洛之风貌,择其要者,录之于下,以供圣上及朝中诸公参详。
一、 城郭溯源:汉魂南渡,百年营建
新洛城,非一蹴而就。据其国史馆所藏《开埠纪略》及耆老口传,此城乃我大汉永光年间(约公元 450 年后),中原板荡,一批不甘陆沉之汉家衣冠、工匠、学者南渡,于此荒僻海隅,披荆斩棘,始建基业。初不过一简陋渔港,名曰“洛阳滩”,以寄托对神州故都之思。后历经数代经营,尤其自“靖海王”刘彦明(约公元 681 年)定都于此,更名“新洛阳港”,始具规模。至我朝启明、应历年间(公元 900 年后),因其扼守东西航运要冲,商贾云集,遂日渐繁盛,终成南海联邦之都城与第一大港,简称“新洛”。
观其城池,背山面海,港阔水深。城墙虽非如我中原坚城般高峻厚重(或因南海之地,少有大规模陆战之故),然其材质多采自本地火山岩与巨型硬木,辅以三合土(蛎壳灰、砂、黄土混合)夯筑,亦颇为坚固。城内街道,多以青石板铺就,纵横交错,规划井然,隐约可见我汉家“里坊”之遗意,然又更为开敞通达,以利车马货物往来。
二、 民情百态:汉风为主,兼容并蓄
新洛城中,居民不下三十万户(此为臣目测及询问市舶官员所得之概数,或有夸大),以我汉家后裔为主,其言语、文字、婚丧嫁娶之大端,仍奉汉俗。城中遍设“明伦堂”(类似私塾,教授儒家经典与汉文)、“昭德祠”(供奉汉家先贤及南海联邦开创之祖)。然久处海外,与南洋土著、大食、天竺、乃至泰西(欧洲)之民杂处,其风俗亦多有变异与融合:
- 衣冠服饰: 士人官宦之家,正式场合仍着宽袍大袖之汉服。然市井之间,无论男女,多喜穿着轻便简洁之短衫、筒裤(或为适应热带气候,或为方便劳作)。其材质多为棉布、麻布,亦有自天竺传入之细棉布及南海本地所产之蕉麻葛布。色彩较我中土更为鲜亮大胆,妇人亦不避抛头露面,参与营生。
- 饮食习惯: 主食仍为稻米。然其菜肴,多用南洋特产之香料(如胡椒、丁香、豆蔻、咖喱粉等),口味较我中土更为浓郁辛辣。海鲜极为丰富,烹饪之法亦多奇巧。城中亦有大食人所开之“胡饼铺”、“羊肉坊”,天竺人之“香饮摊”,生意颇为兴隆。
- 信仰多元: 除传统之儒释道外,大食人之回教(伊斯兰教)已在新洛建有数座“礼拜寺”(清真寺),天竺之婆罗门教、耆那教亦有信徒。甚至有零星自称信奉“泰西天主”之“红毛番”(早期欧洲传教士或商人)活动。联邦官府对此,只要不危及统治,多采取“兼容并蓄,各信其教”之策,未见严厉禁止。
三、 商贸鼎盛:七海通衢,万货云集
新洛之繁华,首在于其商贸之鼎盛。此城实乃南海乃至更远海域之货物集散中枢。
- 港口之繁忙: 新洛港内,常年停泊各国大小船只数百上千。有我中土之福船、沙船(多为民间私舶),运来丝绸、茶叶、瓷器、药材;有大食、波斯之单桅三角帆软帆船,载来乳香、没药、琉璃、骏马;有天竺之古老木帆船,满载棉布、香料、宝石;亦有南洋各岛之独木舟、楼船,运来柚木、檀香、燕窝、海参。更有体型巨大、形制特异之“联邦巨舶”,悬挂南海联邦之“龙骧(或为其他代表性图腾)日月旗”,将由此汇集之货物,转运至更远之西方或东方。码头之上,人声鼎沸,各国语言夹杂,搬运夫役如蚁,一派“龙口夺食,鲸吞万方”之景象。
- 市集之繁荣: 城内设有“大宗货物交易所”、“香料市场”、“珠宝玉石街”、“异域珍品巷”等专业市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臣曾往观其“大宗货物交易所”,只见巨匾之上,以“明算”之法,实时标示各种大宗商品(如生丝、茶叶、胡椒、棉花、铜锭、银条等)之最新成交价格与库存数量,一目了然。交易双方,多凭信用与契约(其契约文本,多以汉文为主,辅以大食文或联邦通用之简化商用符号),鲜有欺诈争执。
- 金融之活跃: 城中“联邦银行”(由各大商会联合组建,并受联邦议会监督)及数十家私人“钱庄”、“汇兑号”,业务极为繁忙。不仅办理存款、贷款、异地汇兑,更开设有“航海保险”(前文《南洋巨舶考》已述)、“货物抵押”、“船股交易”(详见后文)等新兴业务。其所用之“联邦银元”(正面铸联邦徽记,背面铸汉王或首席执政官年号及“壹圆”字样,成色标准),已成为南海地区广泛流通之硬通货。
四、 营造之巧:汉风为体,海洋为用
新洛城之建筑风格,亦颇具特色,乃汉家传统与海洋环境、异域文化融合之产物:
- 高脚长檐,通风防潮: 因地处热带,气候湿热多雨,故其民居、商铺乃至官署,多采用高脚干栏式结构,以防潮湿与虫蚁。屋檐深远,窗棂宽大,以利通风散热。
- 木石并用,取材本土: 建筑主材多为本地所产之硬木及火山石。墙体或为木板,或为石块垒砌,或为竹篾夹泥。屋顶多覆以陶瓦或木瓦,亦有以晒干之巨大蕉叶铺设者。
- 汉式庭院与南洋园林之结合: 富商大贾及官宦之家,其宅邸仍保留我汉式之庭院布局(如四合院、中轴对称),然其间亦多种植椰树、槟榔、芭蕉、三角梅等热带花木,点缀以珊瑚礁石、贝壳装饰,别有一番南国风情。
- “联邦议事堂”之恢弘: 此为新洛城内地标建筑,乃联邦议会及执政委员会之所在。其建筑主体为一巍峨之石构殿堂,融合汉式殿宇之庄重与泰西(据闻参考了大食、拜占庭某些公共建筑之形制,通过图纸或口述传入)廊柱之雄伟。殿前广场宽阔,可容纳数千人集会。其内部议事厅之设计,亦颇为讲究,设有议员席位、旁听席、以及专供记录员与“明算统计官”使用之工作台。
五、 “船股”初探:集腋成裘,风险共担之奇思
在考察新洛商贸之时,臣对彼邦一种名为“船股”之集资与分红方式,尤感兴趣。此法于我中土,可谓闻所未闻。
-
缘起与运作: 建造一艘远洋巨舶,动辄耗费数万乃至数十万银元,非寻常商贾所能独立承担。加以远洋贸易,风险莫测,海难、海盗、市价波动,皆可能导致血本无归。为集众人之力,分散风险,南海商人遂创此“船股”之法。 即,凡有欲建造新船或组织一次远洋贸易者(多为经验丰富、信誉卓著之大船东或商会),可先拟定详细之“招股章程”,列明船只规模、航线计划、预期投入、风险评估、以及利润分配之比例等。而后将总投入分为若干等份,称之为“船股”,向社会公开招募“股东”(入股之人)。 入股者,无论贫富,皆可按其意愿及财力认购一股或数股。待股金募足,即开始造船或备货。航行归来,若获厚利,则按各人所持船股之比例进行分红;若不幸亏折,亦按股均摊损失。
-
“船股市场”的出现: 在新洛等大商埠,甚至已出现专门交易“船股”之场所(或附设于大宗货物交易所内,或为某些大钱庄所设之柜台)。某些信誉良好、盈利前景可观之船队“船股”,其价格亦随行就市,时有涨跌。持有者亦可随时将其“船股”转售他人。此情此景,与我朝市井间某些博戏之“彩票”(若有类似之物)有几分相似,然其背后所系之实体产业与风险共担之机制,则远为复杂精妙。
-
利弊分析(臣之浅见):
- 其利有三: 一曰“集腋成裘”,可汇聚民间闲散之资,兴办大规模之航运事业;二曰“风险共担”,使个体商人不致因一次海难而倾家荡产;三曰“利益均沾”,使普通民众亦有机会参与远洋贸易之厚利,或可缓解贫富悬殊。
- 其弊亦有可虑者: 一曰“投机之风”,若“船股”交易过于狂热,脱离其实际价值,则易滋生投机泡沫,扰乱金融秩序;二曰“权责不明”,若船东或商会经营不善,或有欺诈行为,则小股东之利益恐难保障;三曰“监管之难”,此类“船股”发行与交易,若无联邦官府(或议会)之有效监管,亦易生弊端。
臣以为: 此“船股”之法,虽于我中土体制下难以照搬,然其“汇聚民力,共担风险,共享其利”之思路,于我朝某些大型工程(如水利、矿产开发)之融资,或可引为借鉴。然其间利弊,尚需格物院与泉府司诸公,详加“明算”与推演,方可定夺。
结语:南海之镜,可鉴中原
新洛一城,乃南海联邦百年经营之缩影。其商贸之繁盛,技艺之精巧,制度之独特,皆令臣大开眼界。彼邦虽为我汉家遗民所建,然久处海外,融汇百族,其精神面貌与治理之道,已与我中土多有不同。其勃勃生机,固然可喜;其潜在之挑战(如“自由”思想之传播,“共和”体制之诱惑),亦不可不防。
臣以为,对待南海联邦,当摒弃“天朝上国”之虚骄,亦不必以“蛮夷小邦”视之。而应以务实之心,察其长短,师其所长,补我所短。取其商贸之利,学其技艺之精,鉴其制度之得失,以为我“新政”深化改革之资。如此,方能使我大汉基业长青,永立于世界万邦之先。
(臣 王安石 惶恐再拜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