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应历二十八年(公元999年)河内郡阳邑乡“乡正公选”纪事
记录者:河内郡学官 佐史 李守拙 (奉郡守王景文之命,据实录之)
时:汉英宗 应历二十八年,岁在己亥,秋七月。
地:河内郡,阳邑乡,乡社稷坛。
事:阳邑乡“乡正公选”试点纪实。
奉郡守王公景文钧命,守拙奉派前往阳邑乡,详录其“乡正公选”试点之始末,以备朝廷参详,亦为地方治理留一借鉴。
缘起:
阳邑乡,地处河内郡东南,辖七村十三里,民约三千户。前任乡正赵德,年迈致仕。按旧制,乡正一职多由县令指派,或由地方望族轮替。然应历以来,受京师王明先生《再认识》中“人文化成”、“动态和谐”及“民为邦本”之新解(此处略有发挥,强调思想影响)影响,加之高宗皇帝“启明新政”以来,民间议政之风渐起,郡守王公以为,乡里之长,关乎民生休戚,若能得民心所向者任之,则政令易通,民心易顺。遂与本郡几位开明士绅及县令商议,决定于阳邑乡试点“乡正公选”,以探求基层治理之新途。
章程初定:
公选章程,由郡学与县衙共同拟定,数易其稿,方才确定。其要点有三:
- 参选资格: 凡阳邑乡年满三十周岁之良家子弟,识文断字,无劣迹者,由本村或本里十户以上联名推举,皆可报名参选。
- 议决程序:
- “乡议辩论”: 参选者需在乡社稷坛前,当众陈述其治理乡里之策(如水利、农桑、治安、教化等),并接受乡中父老、各村代表及其他参选者之质询。此环节共设三场,每场由乡中推举之“议评”(多为德高望重之耆老或薄有学识之乡绅)若干人主持,并记录要点。
- “纸票盲投”: 辩论之后三日,凡阳邑乡年满二十周岁之户主(无论男女,此为重要突破,体现“人文化成”下对个体价值的初步认可,但尚限于户主),皆可至各村指定之“票所”,领取一张印有所有参选人姓名的纸票。投票者自行圈选一人,投入密封之“票箱”。为保公正,纸票不记名,票箱由郡派佐吏与乡中耆老共同看管。
- 结果认定: 投票结束后,当众开箱唱票,得票最多者,经郡守核准后,任命为新任乡正,任期三年。
乡议辩论盛况:
七月初十,首场“乡议辩论”于阳邑乡社稷坛举行。坛下人头攒动,乡民扶老携幼,皆来观看。此次共有五人参选,分别为:
- 张大川: 原任里正,熟悉乡务,主张“循旧制,保平安”。
- 李铁牛: 退役军士,勇武豪爽,主张“严法纪,清盗匪”。
- 王秀才: 青年书生,曾游学洛阳,口才便给,主张“兴教化,开民智”,并引用《再认识》片段。
- 赵三娘: 寡妇,善织布,以诚信经营布庄起家,在乡中颇有威望,主张“修水利,助农桑,妇孺亦当有为”。(女性参选是极大亮点,体现通俗时代对个体能力的逐步重视)
- 陈默: 老农,不善言辞,然其耕作经验丰富,主张“少扰民,勤稼穑”。
辩论开始,各参选人依次登台。张大川陈词老练,李铁牛声若洪钟,王秀才引经据典(间杂白话),赵三娘则以其亲身经历和朴实语言打动人心,陈默言语虽少,却句句在理。
乡民提问环节尤为热烈。有老农问王秀才:“秀才公说要开民智,俺们庄稼人,识字有啥用?能多打粮食不成?”王秀才答曰:“识字能明理,明理则不易受骗。且朝廷推广之《农桑辑要补遗》,若识字,便能自学,改良耕种之法,何愁不多打粮食?”
又有妇人问赵三娘:“三娘子,你一妇道人家,如何管得好这诺大乡里?”赵三娘朗声道:“治家与治乡,其理相通。妇人亦有心力,亦知稼穑艰难。若我为乡正,必先保乡中妇孺衣食,使男子在外无后顾之忧。且《再认识》亦言‘人文化成’,不分男女,皆可为世贡献。”其言引来不少妇人喝彩。
辩论场面,时而紧张,时而哄笑,乡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守拙在旁观察,见民众虽多不识字,然其对候选人言辞之真伪、政策之利弊,自有朴素之判断。此诚“民心如镜”也。
纸票盲投之新奇与秩序:
三场辩论之后,便是投票之日。此“纸票盲投”之法,于乡野小民而言,实为新奇。郡县衙役与乡中耆老,在各村口、社庙设下“票所”,桌上摆着笔墨、纸票和一只上了锁的木制“票箱”。
前来投票者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之老翁,颤巍巍由儿孙搀扶而来;有刚分家立户之青年,满怀希冀;亦有当家之妇人,认真询问投票章程。投票者入内,领取纸票,自行到一旁遮挡处(用布幔隔开)圈选,然后投入票箱。全程安静有序,未见喧哗争吵。
守拙见一老妪,不识字,由其识字之孙儿代为念诵候选人姓名及其主要主张,老妪沉吟半晌,方才指明所选之人,由其孙代为圈写。此虽有“代笔”之嫌,然于此初创之时,亦属无奈之举,其心意尚诚。
开箱唱票与结果公布:
投票持续一日。傍晚,各村票箱集中送至乡社稷坛。在郡守王公、县令及众乡民见证下,由郡佐吏与乡耆共同开启票箱。纸票堆积如山,足见乡民参与之热忱。
唱票过程最为激动人心。每念一票,坛下便发出一阵低呼。五位候选人之票数此起彼伏。经过近两个时辰的紧张唱念、计数(此处运用了明算中的简单计数与核对方法,确保准确),最终结果出炉:
赵三娘以微弱优势胜出,得票七百二十三张。王秀才次之,得票六百八十五张。其余三人票数亦相去不远。
结果宣布,坛下一片欢腾。赵三娘眼含热泪,向乡亲们深深鞠躬。郡守王公当场嘉许其贤能,并宣布择日正式任命其为阳邑乡乡正。
反响与余思:
阳邑乡“乡正公选”之事,迅速传遍河内郡乃至周边州县。有赞其“开明之举,顺应民心”者,亦有疑其“乡野小民,岂知治民之大道,恐为一时之闹剧”者。京师洛阳亦有耳闻,有御史闻风上奏,言此举“或有乱纲常之嫌”(特指女性当选及票选形式)。然英宗皇帝(刘询)正值壮年,颇有承续高宗“通俗之治”之意,对此仅批示“地方试行,审慎观之,不必急于褒贬”。
守拙以为,阳邑乡此举,虽仅为一乡之试点,其间亦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如投票资格限制、代笔问题、监察机制尚不健全等),然其意义非凡:
- 开启民智,培养公心: “乡议辩论”之过程,本身即是一场生动的民智启迪。乡民亲闻候选人政见,参与质询,使其对乡中公共事务之认知与参与热情,远胜往昔。
- 票决之公,渐入人心: “纸票盲投”虽简陋,然其“不记名”、“自主选择”之核心,予民众以从未有过之“当家作主”之感。此“公意”之雏形,一旦萌发,其力不可估。
- 破除陈规,唯才是举: 赵三娘以一介妇人,且为商贾出身,竟能当选乡正,足见“通俗时代”以来,社会观念之潜移默化。“人文化成”之说,并非虚言。
- 基层治理,新途之探: 此“公选”之法,若能逐步完善,或可为我大汉选拔真正能为民办事之基层良吏,缓解官民矛盾,巩固国家根基,提供一条有益之路径。
然,守拙亦深知,此等改革,阻力必大。传统观念之束缚,既得利益之抵制,官僚体制之惰性,皆为其推广之障碍。阳邑乡之星火,能否燎原,尚需拭目以待。然此一役,已然在汉家千年基层政治史上,投下了一道独特而明亮的光芒。
(守拙谨录,应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