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1-950年 理性复苏与新汉学转向
目录
大业后期(公元801-850年)- 思想的蛰伏与民间探索
- 社会缓慢修复:经历了数百年的大衰落与动荡,汉朝社会在极低的水平上开始缓慢自我修复。大规模战乱减少,中央政府权威(虽然仍显孱弱)在部分地区得到恢复,农业生产略有起色。
- 李壹思想的潜行:官方意识形态依旧被保守的儒学和残余的玄学思想占据。但李壹的《新易》及其"纯卦象推理演绎法"在民间,特别是一些对现实不满的士人、以及保留"明算"传统的工匠后裔和部分"卦社"成员中,持续进行着秘密的研讨与演绎。他们试图从中发展出解释世界、指导实践的新方法。
- 对"明算"的反思持续:早期悲观汉学家的著作(如桓玄真《明算哀荣论》、顾亭山《万物皆可算,人心不可算》)在小范围内流传,其对"明算"体系僵化和异化的批判,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汉文明的出路何在?如何重建理性与秩序?
- 技术的零星恢复:在部分相对安定的地区,一些失传的农业、水利、手工业技术得到零星恢复,但多为经验性的重复,缺乏理论指导和创新动力。
承启年间(公元851-900年)- 新的曙光:王明的出现
- 承启元年(851年),汉帝刘晟即位,政局相对平稳,对文化和思想的控制有所松动。
- 王明(字启新)的早年:约公元860年,王明出生于中原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其祖上曾有人在明算学宫任职,家中有一些残存的"明算"典籍和李壹《新易》的手抄残卷。王明自幼聪颖,遍览群书,对汉朝盛衰荣辱的历史有深刻的感悟,对李壹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反思。
- 民间书社的兴起:在都城洛阳及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一些小型的民间"书社"或"学社",学者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时弊、交流学问,气氛相对自由。王明青年时期活跃于洛阳的"求实书社"。
- 《再认识》的酝酿与写作:目睹社会凋敝、思想混乱的状况,以及李壹思想在流传中的种种异化,王明深感有必要对汉文明的根基和未来进行一次全面的"再认识"。约在承启三十年(公元890年)前后,他开始系统梳理汉朝历史、哲学、科学(明算学)的得失,并着手撰写一部具有纲领性的著作。
- 公元900年,《再认识》初稿完成: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与写作,王明的巨著《再认识》初稿终于完成。此书试图以一种全新的历史主义的视角,重新评估汉文明的成就与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系统的世界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汉朝的复兴寻找哲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启明初期(公元901-950年)- 《再认识》的早期影响与王明逝世
- 启明元年(901年),汉帝刘靖即位。
- 《再认识》的早期传播:由于《再认识》的思想体系宏大、观点新颖(特别是对李壹部分思想的扬弃以及对传统"明算"的批判性继承),且采用了较为通俗晓畅的白话文体(与当时主流的骈散结合的文风不同),初时仅在王明所在的"求实书社"等小圈子内流传,并未引起官方重视。
- 思想的交锋:王明的观点在小范围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一些李壹的忠实追随者认为他"背离宗师",一些保守的儒生则批评他"非议经典、动摇国本"。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被其思想的深刻性和系统性所吸引。
- 王明逝世及其遗愿:约公元925年,王明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将《再认识》的修订稿托付给弟子,希望他们能将此书流传后世,以待"天下有道,民心思变"之时。他坚信,汉文明的复兴,必先始于思想的"再认识"。
- 《再认识》的缓慢发酵:王明逝世后,其弟子们恪守遗愿,通过各种方式(手抄、秘密刻印少量版本)努力传播《再认识》。此书的影响力如同涓涓细流,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开始缓慢地渗透到更广泛的知识阶层,为汉朝后续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复兴播下了最重要的种子。后世称王明为"汉哲学之集大成者"与"千年转向之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