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1-800年 大衰落时期
目录
公元401-800年 汉国大衰落时期
元兴、泰始年间(公元401-450年)- 衰落之始
- (参见《公元351-450年 汉国转折与潜忧期》后半部分)
- 这一时期,汉朝由盛转衰的迹象日益明显,内部矛盾激化,外部压力增大,科技发展陷入停滞。
永光年间(公元451-480年) - 矛盾激化
- 永光元年(451年),刘休即位。朝政腐败加剧,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 永光五年(455年),南方爆发大规模"均产"农民起义,以"计产均田,重拾明算"为口号,持续数年,极大动摇了汉朝统治基础。
- 永光十年(460年),工学院经费进一步削减,许多重要学科(如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学萌芽)研究完全停滞。工匠地位下降,技术创新几乎绝迹。
- 永光十五年(465年),北方柔然多次入侵,边防体系在"明算"精神被侵蚀后漏洞百出,军备废弛,汉军屡战屡败。
- 永光二十年(470年),出现第一批公开批判朝政、反思"明算"局限性的学者,他们开始质疑过度依赖"计算"而忽视"人本"的治国方针,被视为早期悲观汉学家的代表。
- 永光二十八年(478年),宫廷再次政变,刘休被杀,宗室刘昶即位,年号建平。
建平年间(公元479-520年) - 积重难返
- 建平元年(479年),刘昶试图改革,但中央权威尽失,地方豪强割据势力抬头。
- 建平十年(488年),“明算儒学"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动摇,部分地区恢复了被废弃的玄学和图谶之说。
- 建平二十年(498年),汉朝放弃对西域大部分地区的控制,丝绸之路基本中断。
- 建平三十年(508年),国内 famine 频发,社会秩序混乱。此时期,数学发展完全停滞,连基本的《明算真解》都少有人能完全理解和应用。
- 建平四十一年(520年),刘昶在内忧外患中病逝,其子刘承继位,年号正始。汉朝版图萎缩,国力空虚。
正始至天启年间(公元521-650年) - 黑暗与迷茫
- 这一百多年间,汉朝皇帝更迭频繁,内乱不断,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取代柔然)和西南夷族多次入侵,国势进一步衰微。
- “明算"体系几乎瓦解,工学院名存实亡,科技发明完全停滞,许多前代技术失传。
- 社会上玄学、谶纬、宗教迷信盛行,民众在苦难中寻求精神寄托。
- 官僚系统彻底腐败,“明算科"选拔制度名存实亡,官员选任重回门阀与关系。
- 土地兼并达到顶峰,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 约公元600年前后,思想家李壹出现。他出身破落地主家庭,目睹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对传统"明算儒学"和泛滥的玄学均感到失望。
李壹与《易经》新解 (约公元600-630年)
- 背景:李壹生活的时代,汉朝文明陷入低谷,旧有的"明算"理性大厦崩塌,社会充满绝望和迷茫。玄学盛行,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 《新易》的诞生:李壹遍览古籍,深研《易经》。他认为《易经》的核心价值并非占卜未来或附会天道,而是一套精密的符号逻辑系统。
- “天理已死,记天求实”:李壹在《新易·序》中大胆提出"天理已死,记天求实"的口号。他认为,将《易经》神秘化,将其与虚无缥缈的"天理"捆绑,是导致社会思想混乱的原因之一。“记天"指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对应早期明算思想的"论天求实”),但更强调"求实”——从卦象本身的逻辑推演中寻求理解世界的方法,而非依赖外在的神秘力量。
- 纯卦象推理演绎法:李壹扬弃了《易经》中大量的神秘学、谶纬学内容,将六十四卦及其爻变视为一套纯粹的逻辑符号。他创造了一套基于卦象组合、变换的推理规则,试图用此来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可能性。这是一种早期形式的符号逻辑和系统论思想的萌芽。
- 他认为卦象的变化代表了事物状态的演化,通过卦象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推演出事物发展的不同路径和结果,从而进行决策和应对。
- 这并非预测未来,而是基于已知条件的逻辑推演和风险评估。
- 影响:李壹的《新易》在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受到保守势力和玄学家的猛烈攻击。然而,其思想在少数有识之士中秘密流传。他强调逻辑和实证(尽管是对卦象逻辑的实证),呼吁摆脱对玄学的盲从,为后来汉代理性的复苏埋下了微弱但关键的火种。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为"绝望中的理性呼唤”。
天启后期至大业年间(公元651-800年) - 缓慢的复苏迹象
- 政治动荡持续:汉朝依旧未能摆脱分裂和内乱的局面,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有所减少,社会在极低水平上达成某种"疲惫的稳定”。
- 李壹思想的潜流:在官方层面,玄学和保守儒学仍占主导。但在民间,特别是一些对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和工匠后裔中,李壹的《新易》及其"纯卦象推理"开始被重新审视和研究。他们试图从中寻找一种不同于玄学,也不同于旧"明算"的解释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
- 技术缓慢恢复:部分地区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开始缓慢恢复一些失传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但仍以实用为主,缺乏理论创新。
- “汉哲学"的雏形:这一时期,融合了早期悲观学者对"明算"的反思、李壹的逻辑思想以及对现实苦难的体验,一种被称为"汉哲学"的思潮开始形成。其特点是:对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深刻认识,强调经验归纳与逻辑推演的结合,关注人与社会的现实困境,带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文明命运的思考。
到公元800年左右,汉朝虽然仍处于大衰落时期,但李壹的思想如同寒冬中的种子,开始为未来数百年的思想解放和理性复兴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