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1-450年
目录
公元351-450年 汉国转折与潜忧期
太和年间(公元351-375年)
- 太和元年(351年),刘翊即位,年号太和。初期政局尚稳,延续前朝发展势头。
- 太和五年(355年),南方大水,首次动用国家储备粮进行大规模赈灾,暴露出粮食储备计算与调配的不足,引发"灾备明算"的讨论。
- 太和十年(360年),明算学宫内部出现"经院派"与"实证派"的学术争论。经院派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实证派主张面向实际应用,争论延缓了部分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
- 太和十五年(365年),首次出现大规模工匠集体情愿,要求提高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朝廷以"明算劳酬法"进行调解,但社会阶层矛盾初现端倪。
- 太和二十年(370年),北方匈奴再度骚扰边境,汉军虽胜,但军费开支巨大,国库压力增加。汪玄素《海防明算议》上书,未获重视。
- 太和二十五年(375年),刘翊驾崩,其子刘璟即位,年号宁康。
宁康年间(公元376-400年)
- 宁康元年(376年),刘璟即位,崇尚奢华,朝政开始出现松弛迹象。
- 宁康五年(380年),部分皇族及高官开始大规模兼并土地,均田制受到初步冲击。社会上出现对"明算均田"原则是否应"与时俱进"的讨论。
- 宁康十年(385年),工学院部分研究项目因经费削减而停滞,一些杰出工匠开始流向民间或富商门下。
- 宁康十五年(390年),官场出现"唯上是从"的风气,部分官员为迎合上意,在数据统计上弄虚作假,“明算"精神开始受到侵蚀。
- 宁康二十年(395年),西域爆发大规模叛乱,汉朝派兵平定,但付出了沉重代价,对西域的控制力开始减弱。
- 宁康二十五年(400年),刘璟驾崩,其子刘昱即位,年号元兴。此时,汉朝内部矛盾积累,外部压力增大,盛世气象渐退,史称"宁康之弛”。
元兴年间(公元401-420年) - 大衰落时期开端
- 元兴元年(401年),刘昱即位,年幼无知,大权旁落于外戚与宦官之手。
- 元兴三年(403年),黄河再次决堤,因官僚体系腐化,赈灾不力,导致大规模流民出现,社会动荡加剧。
- 元兴五年(405年),“明算学宫"首次因经费不足,无法按期举行全国工学大考和人才选拔。
- 元兴八年(408年),北方柔然(取代匈奴成为主要威胁)部落联盟崛起,多次突破长城防线,边患日益严重。
- 元兴十年(410年),国内多地爆发小规模农民起义,虽被镇压,但反映出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朝廷内部对此归咎于"民心不古”,而非制度问题。
- 元兴十五年(415年),数学研究陷入瓶颈,高等算学(如早期微积分思想萌芽)因缺乏实际应用场景和官方支持而进展缓慢。工学发展也转向对现有技术的改良,原创性发明减少。
- 元兴二十年(420年),刘昱在宫廷政变中被废,其叔刘衍被拥立为帝,年号泰始。汉朝进入大衰落时期的早期阶段,科技停滞、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外患频仍的局面开始显现。
泰始年间(公元421-450年)
- 泰始元年(421年),刘衍即位,试图整顿朝纲,但积重难返。
- 泰始五年(425年),《工学大典》自太康元年(280年)后首次大规模修订,但新增内容多为对旧有技术的总结,缺乏突破性创新。
- 泰始十年(430年),部分地区官员为征税,强行推广所谓"高产作物",实则不适应当地水土,导致农业减产,民怨沸腾。
- 泰始十五年(435年),“明算儒学"开始受到一些保守士大夫的质疑,认为其"过于功利,失却教化之本”,主张回归更纯粹的古代儒学。
- 泰始二十年(440年),与大秦(罗马帝国此时已衰落分裂)的海上丝路贸易量锐减,传统市场萎缩。
- 泰始二十五年(445年),北方柔然再次大规模南侵,汉军勉强抵御,但割让了部分边境土地以求和平,此举极大打击了国民自信心。
- 泰始三十年(450年),刘衍忧愤而终,其子刘休即位,年号永光。汉朝的衰落趋势已难以逆转,科技、经济、军事实力均大不如前。社会上开始弥漫悲观失望情绪,为"汉哲学"的出现埋下思想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