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年代左右农乡纪实
农乡纪实:启明晚期黄河故道旁的李家庄 (公元 980 年前后)
记录者:游方学人(佚名)
时值:启明七十九年(公元980年)秋
地点:汉朝北方,黄河故道附近,李家庄
吾自洛阳出,沿黄河故道北行,欲考察民间风物,印证所学。行至一处名为李家庄之所在,见其阡陌纵横,炊烟袅袅,颇有几分生机,遂在此盘桓数日,略记所闻所见,以窥通俗时代农乡之一斑。
耕作与生计:汗水浇灌的土地与有限的改良
李家庄以农为本,庄中百余户人家,多为李姓族人。秋收时节,田间一片繁忙。壮年男子赤膊挥汗,手持镰刀收割黍、粟、豆等早熟作物。其镰刀多为铁制,锋利度尚可,然样式与数百年前相比,改进不大。
牛耕依然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庄中耕牛十数头,多为几户人家共有,轮流使用。犁具仍是铁制曲辕犁,相较于大衰落时期,其制作工艺有所恢复,耕地效率略有提升。然与吾在古籍残卷中所见盛汉时期之农具图谱相比,其精巧程度与多样性仍有不及。
水利是庄户人家的头等大事。李家庄紧邻黄河故道的一条支流,庄中设有简易的水车提水灌溉。此水车多为木制,以人力或畜力驱动。听闻数十年前,“黄河‘算水’工程”曾对附近河段进行过疏浚,水患确有减轻,灌溉也较往年便利。然此等工程,于李家庄而言,仅是间接受益,日常灌溉仍需依靠自身之力。
庄稼品种较为单一,多为耐旱抗风之谷物。偶见几户人家尝试种植新作物,如从南方传来的棉花,然产量不高,多为自家纺织所用。施肥以人畜粪便为主,亦有部分人家懂得堆沤绿肥,然其法多凭经验,未见系统之算学指导。
妇孺则在田间拾穗,或在家中操持家务,纺纱织布。所织布匹多为粗麻、葛布,偶有自家种植之棉布。丝绸乃是稀罕之物,非寻常人家所能享用。
总体而言,李家庄之农作,较之大衰落时期有所恢复,然仍以传统经验为主,技术水平提升有限。“明算”之理念,于此农耕细务之中,尚未见明显之应用。偶有游方工匠带来改良农具,然价格不菲,非寻常农户所能轻易购置。
村社结构:族权、乡约与微弱的官府
李家庄之社会结构,以宗族势力为核心。庄中李姓族长,年逾古稀,德高望重,村中大小事务,多由其与几位族中耆老商议决定。婚丧嫁娶、田产纠纷、邻里矛盾,皆先由族内调解。族长之权威,远胜于官府之衙役。
村中亦有**“乡约”**,乃村民共同约定之规矩,多涉及农时互助、水利共管、防盗守望等事宜。此乡约非官府颁布,乃村民自发形成,体现了基层社会之自治能力。
官府之存在感,于李家庄而言,颇为微弱。赋税征收,多由里正(村级小吏,可能由本地人担任)负责,再上交县衙。偶有县衙差役下乡巡查,然多是走过场。朝廷之政令,层层下达,至村庄一级,已多有变形,甚至难以推行。
土地名义上或有“均田”之遗意,然实则多已集中于少数殷实户手中。庄中大部分农户,或为佃农,或仅有少量薄田。贫富差距虽不如城市那般悬殊,然亦清晰可见。
思想与文化:祖宗之法与通俗之风的交织
李家庄之思想观念,仍以祖宗之法与传统儒家伦理为主。敬天法祖,重孝悌,讲究长幼尊卑。村中设有简陋私塾,教授《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以及一些儒家经典片段。然识字者寥寥,多为家中稍有余财者之子弟。
王明先生之《再认识》,于此偏远农乡,其名或有耳闻,然能读其书、解其意者,凤毛麟角。吾曾与庄中私塾先生闲谈,其对《再认识》、《明算新解》、《三国演义》 之评价,亦多为“言辞浅白,恐非大道”,可见新思想向下渗透之艰难。
然通俗时代之风,亦非全无影响。
白话的渗透: 私塾先生在教授蒙学时,已不自觉地多用白话解释。村中偶有说书人经过,其所讲故事,如《市井风云记》片段,皆以白话讲述,妇孺皆能听懂,颇受欢迎。
对“算”的朴素认知: 虽无系统明算知识,然村民在日常交易、田亩划分、借贷往来中,亦有其朴素之“算计”与“权衡”。听闻邻村有能人,曾学过《百工算术》,能改良农具,颇受人尊敬。
对“知觉”的朦胧感受: 吾与村民闲聊,提及天灾人祸,他们虽仍有“天命”之叹,然亦会言及“眼见为实”、“亲身经历方知苦楚”,此种对个体经验和感受的强调,或可视为知觉论思想在民间的一种极浅显的折射,虽远非哲学层面之探讨。
对外界的好奇: 年轻人对庄外世界,对那些从洛阳、建业等大城市传来的新鲜事物,如“技术大市”的奇巧淫技、“番邦贸易录”中的海外奇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此种好奇,乃是未来变革之希望所在。
生活点滴:苦乐参半的日常
李家庄之生活,谈不上富足,然亦非大衰落时期那般朝不保夕。秋收之后,家家户户囤积粮食,以备冬日与来年春耕。村中偶有节庆,如祭祀土地神、庆贺丰收等,村民会聚集一起,略备酒食,载歌载舞,苦中作乐。
医疗条件极为简陋,小病多靠草药土方,大病则听天由命。《通俗明算医典》这类书籍,尚未普及至此等偏远村落。孩童夭折率依然较高。
村民对官府既敬畏又疏离。他们依赖官府维持最基本的秩序(如剿匪),但也惧怕官府的横征暴敛。
结语:沉静土地下的暗流
李家庄,乃通俗时代汉朝农乡之缩影。这里没有惊天动地之变革,没有波澜壮阔之史诗。然在这片沉静的土地之下,亦有暗流涌动。传统宗族观念与新兴市民文化在此交织;古老的耕作方式与有限的技术改良并存;对祖宗之法的尊崇与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