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崇宁二年“科举改制敕令”暨“汉帝国教育振兴纲要(草案)”
(红头绫裱,御印朱批,八百里加急,分发各州郡及主要学府)
敕令:
门下:
朕惟立国之本,在乎得人;得人之道,莫先于教化与选举。我大汉自武侯中兴,设明算以辅政,历代先皇,无不以教养人才为首务。然承平日久,或有因循苟且之弊;世易时移,旧章亦需损益更新。近阅王明先生《再认识》,深感“人文化成”之重;又览周衍鸿儒《文史通义》,益知“史理”昭昭,非变法无以应时。
兹当崇宁启运之际,内则百业待兴,工商日盛,民智渐开;外则诸夷环伺,红毛之舶初现于南海,北方契丹亦时有扰攘。国家之需才,较之往昔,更为迫切,亦更为多元。旧有科举,或偏于辞藻,或囿于经义,所取之士,未必尽通实务,能解民忧,能强国本。
故朕与三省六部诸卿、明算阁及格物院众学士,反复廷议,博采众长,参酌古今,特颁此**《科举改制敕令》,并附《汉帝国教育振兴纲要(草案)》**,自崇宁二年(公元 1100 年)秋闱始,试行于京畿及江南、中原数州,三年后,若成效卓著,则推行于天下。
《科举改制敕令》要点如下:
其一:分科取士,广纳良才。 科举常科,除原有之“明经”(试经义、策论)、“进士”(试诗赋、时务策)两科外,增设以下三科: _ “明算格物科”: 专考算学(以李尚真《高等算学》为要)、格物学(含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机械、营造等基础)、以及运用明算格物之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水利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军械改良、灾害预判等)之策问。此科所取之士,将优先授予工部、户部(涉及国家预算与统计)、钦天监、将作监、明算阁及格物院等实务部门官职。 _ “泉府经世科”: 专考财政、金融、商贸、法律(尤重商律、海事律)、以及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之分析与应对策略。其考核范围包括《市易算法》、《泉府新制》、《海国图志》(泉府司编纂之海外贸易地理人文考略)等。此科所取之士,将优先授予户部(专司赋税、度支)、泉府司、市舶司、大理寺(涉及经济诉讼)等部门官职。 * “舆图邦交科”: 专考本朝及四裔(包括已知之大食、天竺、南洋诸国、乃至极西红毛番之初步情报)之地理、历史、风俗、语言(选考)、以及邦交谋略与化解冲突之策。此科所取之士,将优先授予礼部(专司外交)、鸿胪寺、边疆州郡及市舶司等涉外机构官职。
其二:考试内容,务实求新。 各科考试,皆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创新见解”为上。明经、进士两科,亦需减少空疏之论,增加对当代社会民情、国家大政之分析与献策。严禁抄袭前人,鼓励独立思考。策论题将直接取自当下朝政之难题、民生之急务、科技之前沿。
其三:取士标准,德才并重。 除考察学识技能外,亦将通过“乡举里选”之品行评议、以及面试环节(针对“明算格物”、“泉府经世”、“舆图邦交”三科之高阶选拔),综合评判应试者之品德操守、应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其四:逐步推广,兼顾旧制。 为避免骤然变革引发过大震动,改制初期,原有明经、进士两科之录取名额酌情保留,新增三科名额逐步增加。对已入仕之官员,将组织相关“新学”培训,以提升其应对新时代挑战之能力。
其五:教育为本,学以致用。 科举之改革,本在教育。若无坚实之教育基础,则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随敕令颁布之**《汉帝国教育振兴纲要(草案)》**,乃为科举改制之配套大计,各级官府及学府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研习,并就草案内容,广泛征求意见,十五日内汇总上报中书省,以便修订完善,正式颁行。
朕望此番改制,能为我大汉选拔出真正经世致用之才,上以辅弼朝廷,下以安抚黎庶,内以振兴百业,外以宣威四海。使我汉家文明,继往开来,再创辉煌!钦此。
崇宁二年八月十五日 (御宝)
附件:《汉帝国教育振兴纲要(草案)》
(内部讨论稿,发各级学政官员及主要学府祭酒、山长参酌)
总纲: 教育乃国之大本,民智之源泉,科技之先导,人才之摇篮。我大汉欲求长治久安,实现“动态的和谐”与“人文化成”之至境,必先振兴教育。本纲要旨在承续王明先生、周衍先贤之思想,结合当世之需,构建一个普及与提高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文与格物并举、面向全体国民(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的新型教育体系。
第一章:学制改革与层级设置
-
启蒙教育(“民学馆”或“村社义学”,六年制,七岁入学):
- 目标: 普及基础读写算能力,培养基本道德规范与公民意识。
- 课程:
- 《新编三字经》(融入新汉学核心理念与基本常识)、《百家姓》、《千字文》(白话注释本)。
- 《白话算术启蒙》(四则运算、珠算、简易几何图形认知)。
- 《乡土格物初步》(认识本地动植物、矿产、天气变化、基本卫生常识)。
- 《汉史歌谣与先贤故事》(以白话讲述,培养爱国情操与道德榜样)。
- 《通俗乐理与手工技艺初步》。
- 师资: 以通过“义学教习资格认证”之本地秀才、退役军官、或有专长之工匠、农技师担任。国家给予一定补贴。
- 经费: 地方官府划拨为主,辅以乡绅捐助、学田收入。逐步实现免费或低收费。
-
县级官学(“县学”,四年制,十三岁入学,需通过民学馆毕业会考或同等学力认证):
- 目标: 在启蒙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初步分流职业技能与学术研究方向。
- 课程:
- 文史科: 《论语》《孟子》选读(新汉学注释本)、《再认识》节选与解读、《史记》《汉书》选段(白话辅导)、应用文写作(公文、书信、契约等)。
- 明算科: 《几何初步》(以《高等算学》卷三简化版为蓝本)、《代数入门》(以《高等算学》卷二简化版为蓝本)、实用会计与统计初步。
- 格物科: 《基础物理现象》(力、光、声、热等)、《常见化学变化》(燃烧、溶解、酸碱等)、《天地大观》(天文地理基础)。
- 职业技能选修(至少选一): 农学、工学(木工、金工、营造)、商学(簿记、市场)、医护助理、舆图绘制基础等。
- 师资: 以通过“县学教谕资格认证”之举人、贡生、或格物院、明算阁体系之初级技术官员担任。
- 毕业: 毕业后可参加“童生试”,合格者获得进入州学的资格,或直接进入相关行业工作。
-
州级官学(“州学”或“高等学堂”,三年制,十七岁入学,需通过童生试):
- 目标: 培养具备某一专业领域扎实基础知识和初步研究能力的中高级人才。
- 分科设置(与新增科举科目对应):
- 经史学院: 深入研究经史子集,培养政论与文化传承人才。
- 明算格物学院: 系统学习《高等算学》、各门格物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机械、营造等),进行实验与设计。
- 泉府经世学院: 专攻财政、金融、法律、商贸理论与实务,研究国内外经济。
- 舆图邦交学院: 学习中外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国际关系、外交礼仪。
- 师范学院: 培养各级学校(特别是民学馆、县学)合格师资。
- 教学方法: 强调理论讲授与工坊实践(格物学院)、案例分析(经世、邦交学院)、社会调研相结合。
- 毕业: 毕业后可参加“解试”(即科举乡试),合格者为举人,获得参加“省试”资格。亦可直接由朝廷或地方择优录用为中下级官员或技术专员。
-
京师国子监与格物院(学术研究与最高人才培养机构):
- 国子监: 主要面向举人及以上,进行更高级别的经史、政论、法律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培养高级文官。
- 格物院: 作为国家最高科研机构,下设各专门研究所(如算学所、物理所、营造所、新材料所等),招收在明算格物领域有突出才能的举人或州学毕业生进行深造和前沿研究,培养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官员。格物院院士享有崇高地位,并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决策。
第二章:教材编纂与更新
- 成立“国家教材编修馆”: 隶属礼部,由国子监、格物院及各领域顶尖学者组成,负责各级各类学校教材的统一规划、编纂、审定与定期修订。
- 教材内容要求:
- 体现新汉学思想,注重实证精神、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 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紧密结合。
- 使用规范、晓畅的白话文为主,辅以必要的文言经典选段。
- 鼓励图文并茂,增加实验、案例、图表等内容。
- 鼓励民间参与: 允许有资质的学者、匠师、商贾等参与编写专业教材或补充读物,经国家教材编修馆审定后,可推广使用。
第三章:师资培养与管理
- 建立三级师资认证体系: (义学教习、县学教谕、州学及以上教授/讲师)。
- 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在各州学设立师范学院,专门培养合格教师。
- 提高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 确保教师薪俸,保障其生活,对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
- 建立教师考核与进修制度: 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考核,并提供在职进修机会。
第四章:经费保障与社会参与
- 国家财政投入为主: 教育经费列入国家年度预算,并随国力增长逐步提高其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
- 多渠道筹措经费: 鼓励地方乡绅、商会、行会、宗族捐资助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 学田与校产经营: 允许各级学校拥有一定数量的学田或经营性校产,其收益用于补充教育经费,但需严格监管,防止挪用。
第五章:女子教育与特殊教育之初步考量
- 逐步推广女子启蒙教育: 在民学馆阶段,鼓励女童与男童一同入学,或设立女子分馆/分班。
- 探索女子职业技能教育: 针对城市女性,可考虑在县学层面开设纺织、刺绣、医护、会计等实用技能课程。
- 对残障儿童的关怀: 鼓励民间慈善机构或寺观兴办针对聋、哑、盲等残障儿童的教养所,传授其一技之长。
第六章:学术自由与思想争鸣之保障(讨论中)
- (此章节在草案讨论中争议较大。部分开明官员与学者主张,应在不违背国家根本大法(若有)和基本伦理的前提下,保障学术研究与思想探讨的相对自由,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正常争鸣与辩论,此乃激发创新、防止僵化之必需。然亦有官员担忧此举或导致思想混乱,动摇国本。最终措辞与具体细则待进一步廷议。)
结语: 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本纲要所列,乃百年大计之初步构想。望我大汉臣民,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使庠序之教遍及城乡,明算格物之学蔚然成风,则汉室之中兴,可计日而待也!
(中书省拟稿,崇宁二年七月初一日呈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