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诡道亦算道——格物军师公输巧的超时代兵器构想与《新兵器军事论》

兵者诡道亦算道——格物军师公输巧的超时代兵器构想与《新兵器军事论》

(枢密院兵学参赞,前雁门关守备将军 李牧 撰于新政七十年,公元 1170 年)

概述: 新政以来,我大汉格物之学勃兴,明算之理日精,不仅深刻影响民生百业,亦于军国大事之中,渐露其锋芒。其间,有一奇女子,姓公输名巧(字心独,或为后人所加),其先祖或可追溯至盛汉工学世家。公输巧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洛阳格物院物理科,后因机缘际会,投笔从戎,以其深厚之格物学识辅佐军务,屡献奇策,成为一代名军师。然其最为后人所称道者,并非其战场之功,而是其在军旅之暇,对未来兵器与战法之超时代构想,及其煌煌巨著《新兵器军事论》。此书虽多为理论推演,然其远见卓识,至今读之,仍令人拍案叫绝,叹为“兵学奇书”。

一、 从格物院到点将台:公输巧的非凡之路

公输巧,生于汉徽宗崇宁末年(约公元 1110 年),恰逢“新政”与理性复兴之风气渐浓。其自幼便对格物、明算抱有浓厚兴趣,尤喜钻研物理所中关于力、速度、抛射体运动之学问。在格物院求学期间,她便以思维敏捷、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而闻名。其毕业论文《论刚体碰撞之能量传递与耗散》,便已展现出其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深刻理解。

若非一场突如其来的边境冲突,公输巧或将终身致力于格物研究。新政二十八年(公元 1128 年),北方契丹一部大举南侵,烽火再燃。公输巧时随其父(一位在边关负责军械修造的格物院官员)视察军情,目睹汉军虽奋勇抵抗,然在某些关键时刻,仍因兵器之不足或战法之陈旧而付出惨重代价。此事深深刺激了公输巧,她毅然决定,将所学之格物明算之理,应用于改进兵事,以卫国安民。

凭借其父之引荐及自身在军械改良方面展现出的过人天赋,公输巧得以进入某边防重镇之帅府,初为军械参谋,后因其在沙盘推演、情报分析、乃至利用地形气候(如观风向测算弓弩射程,利用晨雾夜色隐蔽行军等)方面的出色表现,逐渐获得主帅信任,升为随军军师,参与军机。

二、 “飞矢如蝗,铁壁横行”:公输巧的兵器幻梦

公输巧在军中,虽亦能运筹帷幄,决胜于沙场,然其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一个更为宏大,甚至在当时看来有些“痴人说梦”的兵器构想。她常于夜深人静之时,在羊皮纸上绘制各种奇形怪状的草图,并以精密之“明算”进行推演。

其核心构想有二:

  1. “迅雷铳”——高速连续投射兵器之幻想: 公输巧深受格物院关于“抛射体运动”与“能量转化”理论的启发。她设想,若能制造出一种装置,不依赖弓弩之弦力或人力抛投,而是运用某种“瞬间爆发之巨力”(她曾模糊地设想过利用压缩空气、杠杆弹簧的极致运用、甚至某种“火药定向爆发”的改进,但受限于时代,未能形成具体可行的方案),将特制的“铁蒺藜”(小型金属投射物,或为箭矢、或为石弹)以极高之速度连续发射出去。 她在笔记中写道:“若矢石之速,超越奔马,锐不可当,则一人可当十数名甲士。若此器能于瞬息之间,连发百矢,则千人之阵,亦可瞬间摧破。此非人力可挡,乃格物之力也。”她甚至计算过,要达到穿透当时汉军标准铁甲的威力,投射物所需之初速度与动能应达到何种量级。

  2. “行地龙”——移动装甲堡垒之构想: 在“迅雷铳”的基础上,公输巧进一步构想,若能将此等威力巨大的投射兵器,装置于一个坚不可摧、又能自行移动的“堡垒”之中,则此“移动堡垒”在平原战场之上,将所向披靡。 她设想的“行地龙”:

    • 外壳: 以多层硬木板夹杂锻铁甲片(或为某种复合装甲的早期概念)制成,呈龟甲状或梭形,以求最大限度抵御箭矢与早期火炮之攻击。
    • 动力: 此为其构想之最大难点。她曾设想过利用多组强壮健牛或挽马在内部驱动巨型齿轮(类似踏车原理的放大版),甚至模糊地思考过,若墨翟所研之“蒸汽之力”能得以实用化并小型化,或可为“行地龙”提供动力。
    • 武器: “行地龙”四周开有射击孔,可装置多门“迅雷铳”或其他远射兵器,形成三百六十度无死角之火力覆盖。
    • 内部: 可容纳十数名至数十名士兵操作武器、驾驶及维护。

公输巧深知,以当时之技术水平,此等构想近乎“天方夜谭”。然她坚信,“理之所存,事必可行”,今日之幻想,或为明日之现实。

三、 《新兵器军事论》:理论的先声与战法的变革

公输巧将其对未来兵器的构想,以及这些新兵器可能对战争形态带来的深刻变革,系统地整理、论述,最终写成了一部名为《新兵器军事论》的兵学著作。此书与其说是一部实用的兵法,不如说是一部充满前瞻性的军事理论推演。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兵器篇: 详细阐述了“迅雷铳”、“行地龙”等未来兵器的设计原理(多为理论模型)、预期性能、以及制造所需之材料与工艺(多为基于当时技术水平的极限推测)。她强调,兵器之发展,当以“格物穷理”为先导,以“明算精确”为基础。

  2. 战法篇: 这是《新兵器军事论》最具价值的部分。公输巧大胆预测,一旦“迅雷铳”与“行地龙”这类兵器投入实战,将彻底颠覆传统的战争模式:

    • 步兵方阵的终结: 密集之步兵方阵,在高速、连续、大面积覆盖的火力面前,将如同活靶,不堪一击。未来之步兵,需更为疏散,更重隐蔽与机动。
    • 骑兵突击的困境: 传统重甲骑兵之冲击,在“行地龙”坚固的装甲与强大的火力面前,亦将威力大减,甚至沦为“飞蛾扑火”。骑兵之作用,或将更多转向侦察、袭扰与追击。
    • 城池攻防的变革: “行地龙”之出现,将使得传统城墙之防御价值大打折扣。未来之防御,或更依赖于纵深、机动、以及同样拥有强大火力的反制兵器。
    • “火力制胜”与“机动歼灭”: 公输巧首次(在汉代军事理论中)明确提出了“火力密度决定战场胜负”以及“以机动集中优势火力,快速歼灭敌有生力量”的作战思想。
    • 后勤与通讯的重要性: 新型兵器对弹药、燃料(若为蒸汽动力)之消耗巨大,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战场范围的扩大与作战节奏的加快,亦使得快速、准确的通讯手段(她曾设想过利用光学信号或某种“声波放大”装置)变得至关重要。
  3. 军制篇: 公输巧认为,新兵器与新战法,必然要求军队编制、训练、以及指挥体系的全面革新。她主张建立更为专业化、技术化的兵种,加强对士兵的“格物明算”教育,并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新技术的指挥官。

四、 当世的“纸上谈兵”与后世的深远回响

公输巧的《新兵器军事论》完成后,曾呈送枢密院及格物院。然在当时,其构想之兵器过于超前,技术上难以实现,故多被视为“书生之奇谈”、“军师之臆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兵部老将阅后,嗤之以鼻,言:“此女军师,莫非读格物书入魔矣?战场凶险,岂容此等纸上画饼!”

然而,公输巧的理论,仍在少数有识之士(特别是格物院中一些思想前沿的学者和部分锐意进取的青年将领)中引起了关注和讨论。他们虽亦知其短期内难以实现,然对其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与前瞻性思维,无不叹服。

公输巧本人,在军旅生涯后期,因其思想过于“激进”,且不善官场逢迎,逐渐被边缘化。其最终结局不详,或解甲归田,继续其格物研究;或郁郁而终,其“兵器幻梦”终未能在其生前实现。

李牧评曰:

公输巧其人,乃我大汉“新政”时代,格物精神与军事智慧结合之奇葩也。其所构想之“迅雷铳”、“行地龙”,以今日(新政七十年)之技术观之,仍多有玄奇之处。然其可贵者,非在于器物之能否立时造成,而在于其能跳出时代之局限,以“格物之眼”洞察战争之未来,以“明算之思”推演战法之变革。

《新兵器军事论》一书,虽在当时被讥为“纸上谈兵”,然其对“火力”、“机动”、“技术兵种”、“后勤通讯”等未来战争要素之强调,实已触及近代兵学之核心。其“火力制胜”之论,较之泰西兵圣克劳塞维茨(此为后世概念,此处用以对比其思想之前沿性)之某些观点,亦有暗合之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老夫戍边数十载,深知兵凶战危,非勇力可恃,亦非诡计可长久。唯有不断革新兵器,精研战法,方能保我大汉长治久安。公输巧虽为一女子,然其对兵学之贡献,远胜于朝中诸多饱食终日、不思进取之宿将腐儒。

今日,格物院军工所已在秘密试制某种“连珠火铳”(早期机枪雏形),其原理或多或少受到公输巧“迅雷铳”之启发。而“蒸汽之力”若能如墨翟、裴玄度等人所愿,得以大规模应用于军事实践,则公输巧笔下之“行地龙”,亦未尝不可变为现实。

一部《新兵器军事论》,虽为“幻想”,然其所播下的思想火种,或将在未来某一日,于我大汉之军中,燃起熊熊烈焰,锻造出无坚不摧之利刃,佑我中华,威加四海!公输巧之名,当与历代兵学大家并列,永载史册,以为后世军旅格物者之楷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