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梦烟录》——通俗时代的市民阅读狂潮
时事: 汉朝通俗时代中期,约启明四十年至六十年间(公元1041年 - 1095年,大致对应汉哲宗刘煦 元祐年间)
地点: 汉都洛阳及各大通都大邑
概述:
“洛阳纸贵《梦烟录》”是汉朝通俗时代中期一个著名的文化现象。它指的是当时一部以悲剧爱情故事《玉梳缘,落尘香》(主角为石砚青与柳梦烟)为蓝本,并加以丰富和改编的白话章回体小说**《柳梦烟传》(民间俗称《梦烟录》)**出版后,在洛阳乃至全国各大城市引发的空前阅读和抢购热潮,甚至一度导致当地纸张价格上涨的盛况。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通俗时代市民阶层的文化消费能力、审美趣味以及独特的社会心态。
背景与起因:
- 通俗文学的成熟与白话文的普及: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白话文已成为市民阶层主要的阅读和交流语言。以司马长风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戏剧和诗歌,培养了市民的文学欣赏习惯。而章回体白话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因其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语言通俗易懂,迅速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 《玉梳缘》故事的民间基础: 石砚青与柳梦烟的悲剧爱情故事,原型可能源自大衰落时期的民间传说或戏文,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情感共鸣。它触动了普通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对悲惨命运的同情。
- 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 通俗时代的市民阶层,生活相对安定,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精神世界也面临着新的困惑。他们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也有对理想情感的渴望;既有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也有对个体命运无常的感慨。《梦烟录》所描绘的忠贞爱情、才子佳人的悲剧、以及对权贵黑暗的含蓄批判,恰好满足了市民阶层复杂的情感需求和道德评判。
-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书坊的商业运作: 活字印刷术虽未完全取代雕版,但在通俗时代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和改良,使得书籍的印制成本有所下降,速度有所提升。洛阳等大城市的书坊竞争激烈,一些有眼光的书商开始注重市场营销,通过说书人宣传、张贴“话本”片段等方式,为畅销书的出现推波助澜。
现象描述:
《梦烟录》最初可能由某位不知名的民间文人或集体创作完成,以手抄本或少量刻印本的形式在小范围流传。其后,洛阳某家名为“翰墨斋”的大书坊获得了该书的完整稿本,并聘请当时颇有名气的插画师绘制了精美的插图,以白话章回体的形式正式刻印发行。
书一上市,便引发了轰动:
- 争相抢购,一书难求: 各大书坊门前排起长龙,许多市民为了先睹为快,不惜彻夜等候。《梦烟录》的初版迅速售罄,书坊不得不日夜赶工加印。
- 洛阳纸贵: 由于《梦烟录》的印量巨大,对纸张的需求猛增,一度导致洛阳城乃至周边地区的纸张价格上涨。史载“一时间,洛阳纸价腾贵,与《梦烟录》风行相关。”
- 传抄与借阅成风: 买不到刻印本的市民,便想方设法借阅或雇人传抄。一部《梦烟录》往往在亲友邻里间辗转流传,甚至有专门的“抄书铺”应运而生。
- 说书人争相演义: 各大瓦舍勾栏的说书人,纷纷将《梦烟录》的情节改编为评话、鼓词等形式进行演唱,吸引了大量听众。
- 社会热议与模仿: 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柳梦烟的坚贞、石砚青的痴情,成为人们称颂的楷模。甚至有人模仿书中人物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
- 衍生作品出现: 《梦烟录》的成功,也催生了一批模仿其题材和风格的“才子佳人”类小说和戏曲的出现。
社会影响与意义:
“洛阳纸贵《梦烟录》”不仅仅是一次文学作品的畅销事件,更折射出通俗时代深刻的社会变迁:
- 市民文化力量的彰显: 它充分展示了新兴市民阶层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巨大力量,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情感需求开始深刻影响文化产品的创作和流向。
- 白话文学的胜利: 《梦烟录》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白话文作为主流文学语言的地位,证明了其强大的表现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 出版业的商业化运作: 书坊对畅销书的敏锐嗅觉和商业推广手段,标志着汉朝出版业开始走向市场化和商业化。
- 社会情感的集中表达: 《梦烟录》的流行,成为当时社会情感和道德观念的一次集中表达。人们通过阅读和讨论这个故事,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也寻求着情感的慰藉。
- 对“人”的关注的深化: 小说对普通人命运的细致描绘和深刻同情,体现了通俗时代人本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的渗透,标志着文学的关注点从宏大叙事进一步转向个体生命体验。
然而,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守旧的士大夫批评《梦烟录》这类小说“过于哀婉,有伤风化”,“沉溺儿女情长,不务正道”,认为其宣扬的个人情感超越了传统的纲常伦理。但这些批评并不能阻止其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洛阳纸贵《梦烟录》”作为通俗时代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汉朝城市生活的活力、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独特的文化风貌。它预示着一个更加多元、更加贴近民众、更加注重个体情感表达的新文化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