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记事

永光四年(454年)冬,南方大旱

一、汝南之困

仲冬刚过,汝南却已无粮。

永光四年的大旱,让荆州南部数郡颗粒无收。汝南郡尤为严重,据县吏统计,全郡九成良田龟裂成网,寸草不生。接连几个月不见雨滴,河道干涸,水井见底。眼看一场大饥荒不可避免。

郡守刘亮是个贪婪怯懦之人,灾情初显时曾上书朝廷求援,但朝中早已内部腐败,一拖再拖无有回应。等到情势危急,刘亮携家眷和积蓄逃往北方,留下一纸告示:“天灾不可抗,各自努力”。

灾民们先是哭喊着涌向官府仓库,打开后却发现早已空空如也。据说刘亮离开前,就已将存粮以"借用"名义运往豪强之家,换取黄金白银。绝望中,有人开始哄抢富户,乱象渐起。

“若再无举措,不出一月,汝南将人相食啊!“破落的县吏杨怀抱着卷宗,对站在衙门前的陈均说道。

陈均,三十出头的年纪,温和却坚定的眼神。曾是明算学宫的学生,专攻农业水利,本想学成报效乡里。却因朝廷不重视明算人才,只得回乡务农。此时的他,站在残破的县衙前,望着四处游荡的饥民,陷入了沉思。

“明算教导我们,人事皆可计,天道亦可量。“陈均抬头看向远方干涸的田野,眼中渐有光芒,“杨先生,帮我召集乡中能人,或许还有办法。”

二、明算救荒

第二日清晨,县衙破败的大堂中聚集了二十余人,有村老、猎户、农夫,还有几位没逃走的小吏。

陈均展开了一张自制的郡图,上面标注着河流、山脉、村落的位置,以及各处水井、水塘、林地的分布。这是他回乡后,用明算方法测绘的地图,比官府的还要精准。

“诸位,眼下困境,我有三策可解。“陈均声音沉稳有力。

他先指向地图东南角的一片山区:“第一,觅食山林。此处山林中有野果、药草和山泉,可供近处村民采集。“他请来的老猎户点头确认,并补充了几处可能有野猪出没的地点。

“第二,寻找地下水源。“陈均指向几处山谷交汇处,“根据明算水理,这些位置地下很可能有伏流。我们可组织壮丁,按计算的点位挖掘深井。”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开垦官田和弃荒地。“他指向几片标记为"官田"和"弃地"的区域,“这些土地虽因干旱而荒,但明算耕法可以使其起死回生。”

众人半信半疑,尤其是开垦干旱土地这一点,在大家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但绝境之中,他们别无选择。

三、伏流新井

三日后,陈均带领五十名壮丁,来到他计算的第一处可能有地下水的地点。这是两座小山之间的一片洼地,表面干裂,与周围荒地无异。

陈均拿出一个自制的工具,是一根细长的木棍,顶端装有金属探针,底部连着一个特殊的共鸣装置。这是他在明算学宫学到的"地脉探测器”。

他将探针插入地下,仔细聆听共鸣的变化。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看着这个奇怪的仪式。

“就是这里,地下约三丈处有伏流。“陈均站起身,指示众人开始挖掘。

村民们半信半疑,但饥渴难耐,只得拼命挖掘。到第二天中午,当挖至两丈八尺深时,潮湿的泥土出现了。又挖了半尺,清澈的地下水终于涌了出来!

“陈先生真乃神人也!“村民们欢呼雀跃,有人甚至跪地叩谢。

陈均连忙扶起跪地的老者:“非我神,乃明算神也。这只是根据地形、植被和土质特征的计算结果。“他随即指导大家如何修筑井壁,防止坍塌,并设计了一套简易的水提升系统。

接下来的半月,按照陈均的计算,又在六处挖出了水井,解决了近万人的饮水问题。这些水井被民众称为"算井”,意为用算法找到的井。

四、明算耕法

解决了饮水问题,尚需解决粮食危机。陈均带领众人来到一片废弃的官田前。

“这片土地虽然表面干裂,但根据明算土质学,其下层仍有湿气。我们可以用特殊方法耕种。“陈均从怀中取出一包种子,“这是我改良的旱稻种,在明算学宫习得的技术。”

他示范了一种特殊的深沟种植法:“挖深沟,距离按此间隔,深度至少一尺。将种子与湿润泥土混合后种入沟底,上覆干土防蒸发。然后从新井取水,定时少量浇灌,保持沟底湿润但不过湿。”

这种方法结合了明算农学中的土壤水分管理和微气候调节原理,能在极少水源的条件下保证作物生长。陈均还教授了植物间作技术,在主粮作物之间套种耐旱蔬菜,既可防止水分蒸发,又能增加食物多样性。

农民们在绝望中抓住这根稻草,按照陈均的指导开垦了近千亩土地。为了鼓舞士气,陈均与众人一同劳作,手上很快磨出了血泡,却从不叫苦。

五、均田雏形

陈均的救荒行动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灾民。到永光四年冬末,已有近万人在他的组织下劳作生存。这时,一个关键问题浮现:收获的分配。

一个寒冷的夜晚,几位村老和陈均围坐在油灯下商议此事。

“依我看,应按各人劳作定份额。“一位老者提议。

“不妥,“另一人反对,“有老弱妇孺无力多劳,岂不饿死?”

争论不休之际,陈均沉思片刻,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案:“何不按人定量,按劳加配?基本生存所需,人人有份;额外收获,多劳多得。”

这一方案源自明算学中的"平衡分配法”,既保证了基本公平,又兼顾了激励机制。众人思虑再三,皆点头赞同。

为实施这一方案,陈均设计了一套详细的记录和计算系统:每户派代表参与生产队,每日记录劳作情况;设立公共仓储,由推选的诚实可靠者管理;定期公开账目,众人监督。

这套系统虽简单,却包含了明算管理的核心理念:量化记录、透明监督、合理分配。它成为了后来"均田社"的雏形。

六、星火初燃

永光五年(455年)初春,奇迹出现了。在陈均指导下种植的旱稻和杂粮开始抽芽,片片绿意在荒芜的大地上蔓延。采集队从山林带回野果和草药,狩猎队偶尔也能猎到野味。饥荒的阴霾逐渐散去。

这时,朝廷派来新郡守,带着少量赈灾物资和军队。新郡守贺兰本想以官威压人,却惊讶地发现陈均组织的自救活动已初见成效,且运行井然有序。

一日,贺兰召见陈均:“闻君用奇术救民,可有非常手段?“言下之意是质疑陈均是否用了巫术或其他不正当手段。

陈均平静回答:“非奇术,乃明算耳。先贤教导,天地万物皆可计算,人事劳作皆有法度。今日之成,不过是按算而行罢了。”

贺兰半信半疑,但见百姓拥护陈均,加之朝廷赈灾粮有限,便勉强承认了陈均的管理地位,允许他继续组织生产自救。

春尽时,陈均召集了一次更大规模的会议,有近百名各村代表参加。在这次会议上,他首次明确提出了"计产均田,重拾明算"的理念,并起草了《均田刻》,详细阐述了其救荒实践背后的明算思想。

“今日救荒只是开始,“陈均对众人说,“明算之道不仅可解一时之困,更可建百世之基。若人人掌握明算,天下便无饥民;若公平均产,四海皆兄弟。”

这次会议后,陈均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均田思想的种子开始在民间生根发芽。永光四年的救荒经历,不仅挽救了数万灾民的生命,更成为后来轰轰烈烈的均产运动的起点。

民间至今流传一句谚语:“算井救命,均田济世”,便是对这段历史的生动总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