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兔走乌飞——汉宫秘闻与光阴流转的千古慨叹

记述者:前朝太史令、致仕大儒 司马徽(成文于永平二十年,公元 318 年,追忆太康旧事)

序: 悠悠岁月,白驹过隙。人生于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古往今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概莫能外。忆昔太康盛世(汉文帝刘琥,公元 280 年 - 298 年),四海升平,府库充盈,文帝励精图治,颇有先祖之风。然纵是九五之尊,亦难免对光阴流逝、韶华不再而心生慨叹。今日流传之“兔走乌飞”一语,便源于彼时宫中一桩轶事,其背后既有帝王对时间的敏感,亦有工匠之巧思与世事无常之哲理。

一、 太康帝的“惜时之忧”

汉文帝刘琥,中年继位,承父兄(指景帝刘璿等)之基业,国家日臻强盛。然据《文帝起居注》所载,帝自太康十五年(公元 294 年)后,常于夜深人静之时,对镜独坐,见鬓边偶现白发,龙颜便生郁色。他曾对近侍感叹:“朕虽富有四海,然岁月催人,时不我待。每日批阅奏章,处理政务,总觉光阴如箭,倏忽即逝。恨不能将此时光挽留,多为我大汉江山社稷谋划数年。”

此言传至宫中,百官闻之,或上表进献长生之方(多为方士妄言,文帝一笑置之),或赋诗作文以颂圣德不朽。然皆未能真正排解文帝心中对时光流逝的焦虑。

二、 巧匠献技:“走兔”与“飞乌”的计时奇想

其时,宫中有一位籍籍无名的老工匠,姓公输名班(或为后人附会鲁班之名,其真实姓名已不可考),乃前朝明堂工学府某位大匠之后人,家学渊源,精通“明算”与“机关之学”。他听闻文帝之忧,心有所动,欲以己之所长,为圣上分忧。

公输班耗时数月,闭门钻研,竟制成两件极为精巧的计时装置,献于文帝御前:

  1. “走兔仪”:

    • 此物以精铜打造,其形如一玲珑剔透之月宫桂树。树下设有一环形轨道,轨道之上置一玉兔,小巧可爱。
    • 其内部机关极为复杂,运用了水力(或为恒定滴漏的水力)驱动的齿轮传动系统(此技术在当时已趋成熟),能使玉兔沿着轨道缓缓而匀速地奔跑。玉兔每绕行一周,恰好为一个时辰(古代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轨道旁刻有十二时辰之标记。
    • 文帝观之,只见玉兔不知疲倦地奔跑,象征着白日(月中玉兔为日之代称,此处或有象征意义的转换,或直接指代时光如兔般飞逝)的流转,形象生动,又带有一丝时光飞逝的紧迫感。
  2. “飞乌漏”:

    • 此物与“走兔仪”相辅相成。其主体为一高足铜漏壶,壶中之水匀速滴下,驱动内部另一套更为精密的齿轮。
    • 漏壶之上,设有一展翅欲飞之金乌(三足乌,传说中日中之神鸟,此处亦可理解为象征黑夜或时间的另一面)。金乌与内部齿轮相连,当漏壶中之水流逝至一定刻度(或对应一个时辰或更短时间单位),金乌便会拍打翅膀,并发出一声清脆的鸣叫,提醒时间的流逝。
    • “飞乌漏”不仅能准确计时,其金乌振翅之态,亦仿佛光阴如鸟般飞逝,一去不返。

文帝见了这两件奇巧之物,龙颜大悦,赞叹道:“公输老卿真乃神工鬼斧!此‘走兔’、‘飞乌’,将无形之时光,化为有形之运转,时刻警醒于朕,当惜寸阴,勤于政事。” 遂下令将“走兔仪”置于书房,“飞乌漏”置于寝宫,并厚赏公输班。

三、 宫中叹惋与典故流传

“走兔”、“飞乌”之名,以及其所象征的时光飞逝之意,很快便在宫中流传开来。宫女太监们见玉兔奔走不息,金乌振翅报时,亦常感叹岁月无情。

太康二十年(公元 299 年)前后,宫中一位颇有文采的婕妤,因感怀青春易逝,容颜渐老,曾作《长门秋怨》一诗,其中有句云:“玉阶寂寂苔痕绿,兔走乌飞不复回。君恩已似东流水,空对菱花独自哀。”此诗流传出宫,其中“兔走乌飞”四字,因其形象生动,寓意深远,遂被文人墨客广泛引用。

四、 “兔走乌飞”成语的定型与引申

随着时间的推移,“兔走乌飞”逐渐从单纯指代宫中计时器物,演变为一个固定的成语,用以形容时光飞逝,日月如梭。

  • “兔” 通常被解读为月亮(因传说月中有玉兔),代表夜晚和阴;
  • “乌” 通常被解读为太阳(因传说日中有金乌),代表白昼和阳。
  • “兔走乌飞”连用,便形象地概括了日夜交替、光阴迅速流逝的景象。

此成语不仅被用于感叹人生苦短、岁月无情,亦常被用于警示世人珍惜光阴,莫负韶华。

五、 历史的反思:惜时与“明算”精神的关联

“兔走乌飞”典故的产生,看似是帝王个人对时光的感慨,实则亦可从更深层次,窥见汉代“明算”精神对时间观念的潜在影响。

“明算”强调精确、量化与效率。在“明算治国”的鼎盛时期,时间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其价值亦被重新审视。无论是工程的规划、军事的部署、还是农业的耕作,都离不开对时间的精确计算与合理安排。汉文帝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固然有个人生命有限的因素,但亦可能受到整个时代“惜时如金”、“讲求效率”的“明算”氛围的熏陶。公输班以精密的机械装置来量化和警示时间的流逝,本身就是“明算工巧”精神的体现。

结语:

“兔走乌飞”一语,承载了太康盛世汉文帝对光阴的忧思,凝聚了宫廷巧匠的智慧,也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岁月流转的共同慨叹。它从最初的宫中秘闻,演变为流传千古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言的宝库,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时光如白兔之奔走,似金乌之飞逝,唯有珍惜当下,勤勉不息,方能不负这匆匆流年。 此亦“明算”精神中“远算数代之计”与“不急功近利”在个体生命层面的另一种诠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