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蒋琬见闻录——丞相北伐定中原亲历记(节选)
蒋琬见闻录——丞相北伐定中原亲历记(节选)
(蜀汉尚书令、大将军行参军 蒋琬(字公琰)撰于汉后主延熙元年,公元 238 年,时任丞相府留府长史,追忆建兴九年至十二年北伐旧事,后收入《蒋恭侯集》)
建兴九年(公元 231 年)春,五出祁山,兵指陈仓
岁在辛亥,春寒料峭。丞相(诸葛亮)以国事稍定,民力渐复,决意再度北伐,以图中原,光复汉室。此已是丞相第五次统兵出祁山矣。朝中亦有以国弱兵疲为由,劝丞相暂缓用兵者。然丞相力排众议,于朝会上慨然陈词:“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先帝之志,在于匡扶汉室,还于旧都。若我等偏安一隅,坐待时变,则大事去矣!今曹魏虽强,然其政日苛,民心思汉。我军虽寡,然上下一心,士气高昂。加以新制之军械,改良之粮运,此番北伐,非徒恃勇力,亦有‘明算’为基,‘工巧’为辅,胜算当增五成!”
听丞相此言,群臣莫不感佩其志。遂以丞相为都督中外诸军事,统大军十万,出斜谷,直指陈仓。琬忝为参军,随侍左右,得以亲睹丞相运筹帷幄之神妙。
陈仓攻坚,“霹雳车”与“撞城槌”之威
陈仓乃曹魏西陲重镇,守将郝昭,亦是名将,城防坚固。初攻数日,我军伤亡颇重。魏军恃城而守,以强弓硬弩拒之。
丞相登高观之,数日不语,唯手持一竹简(后知其上乃丞相亲绘之陈仓城防结构与受力分析简图,旁注有“明算”推演之数据),反复揣摩。
忽一日,丞相召集诸将及工营校尉蒲元议事。丞相指图曰:“陈仓城墙,外包青砖,内实夯土,高三丈有余,寻常云梯、冲车难当其坚。然据吾数日观察,其东南角楼地基,因临近渭水故道,土质或有松软。若能集中巨力,持续轰击,或可破之。”
蒲元禀曰:“丞相所言极是。末将营中,已按丞相月前所授之‘杠杆配重原理’,新制‘霹雳车’(改良型投石机)十具,可抛百斤巨石于三百步之外。另有新式‘撞城槌’,槌头以精铁包裹,重逾千斤,前置转轮,以增其势。”
丞相颔首,遂令军士于东南角楼外,深挖壕堑,筑起土台,将十具“霹雳车”并列其上。又令精锐士卒百人,轮番操作“撞城槌”,对准角楼下方预先“明算”标定之薄弱处,昼夜不停撞击。
三日之后,但闻一声巨响,东南角楼竟轰然下陷半边!城中魏军大骇。我军将士见状,士气大振,蜂拥而上。郝昭虽拼死抵抗,然大势已去。是夜,陈仓城破,郝昭力竭自刎。
此役之胜,非独将士用命,实乃丞相“明算”之精与“工巧”之利也。所谓“霹雳车”之射程、落点,皆经反复测算;“撞城槌”之撞击点,亦是精确选择。此诚“工学制胜”之明证。
“木牛流马”与粮草无虞
克陈仓后,大军继续东进。此时,曹魏大都督司马懿已集结关中主力二十万,欲与我军决战于岐山、渭水之间。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伐之难,首在粮运。巴蜀栈道崎岖,千里运粮,耗损巨大。往岁北伐,常因此而功败垂成。
然此番,丞相早有准备。出征之前,已令工营大量制造其新发明之“木牛流马”。此物构造精巧,以木为骨,以皮革为肤,腹内可藏米粮数石。其四足之下,暗设机括(或为齿轮与杠杆组合),只需一人推引,便能于山路之上行走如飞,且较寻常独轮车更为稳便省力。
据粮草参军马忠(借名)回报,此次北伐,我军调用“木牛流马”凡三千余具,辅以驴骡万匹。粮草自汉中运至前线,耗损竟不及往昔三成!且速度大增。司马懿初闻我军粮运之畅,尚不信,以为虚报。后遣细作探知“木牛流马”之神妙,大惊失色,叹曰:“诸葛亮真神人也!其智计非但用于兵略,竟亦通此等格物工巧之术,吾不如也!”
正因粮草无虞,我军将士方能心无旁骛,专力于战。此亦“明算后勤”之功也。
邙山决战,连弩逞威,司马授首
建兴九年秋,两军主力决战于洛阳城西之邙山。司马懿恃其兵多将广,布下“铁桶阵”,欲以优势兵力困死我军。
丞相则从容调度,先以魏延、马岱(借名)两翼精骑佯攻,诱敌深入。待魏军阵型稍乱,丞相亲率中军主力,以“八阵图”之法(此阵图融入“明算”之精确站位与协同配合,非仅为迷魂之阵)稳步推进。
战至胶着,丞相忽令中军之后,数千名弩兵(皆装备改良型连弩)上前。此连弩乃丞相亲自督造,以精钢为弓臂,以巧思设机括,可于短时间内连发十矢,射程亦远超魏军寻常弓弩。
一声令下,万弩齐发!箭矢如蝗,铺天盖地,直射魏军中军。魏军前排甲士,虽有坚盾护体,然我军连弩之穿透力极强,且多瞄准其面门、咽喉等防护薄弱之处(此亦经“明算”分析人体要害与甲胄缝隙后所定之射击策略)。魏军阵脚大乱,死伤枕籍。
司马懿见状,欲亲率亲兵突围,然其所在位置早已被我军“明算斥候”(配备有简易测距、测角工具之侦察兵)锁定。丞相令神射手(或为使用特制强弩者)百人,集中攒射。司马懿身中数箭,坠马被俘。
主帅既擒,魏军群龙无首,登时土崩瓦解。我军乘胜追击,斩首数万,俘虏无算。邙山一役,曹魏精锐尽丧,中原门户洞开。
定鼎洛阳,颁《治世十议》,奠万世基
邙山大捷后,洛阳城内魏帝曹叡闻风丧胆,不日即开城投降。丞相率大军入洛阳,抚慰百姓,整顿吏治,秋毫无犯。
至此,自光武中兴以来,分裂百年之天下,终归一统。后主闻讯,遣使加封丞相为“兴汉王”(此为后世或民间说法,正史中或仍为丞相,但权力极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然丞相并未沉湎于赫赫战功。其于洛阳府中,日夜操劳,非为享乐,乃为汉室万世之基业长远谋划。
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丞相颁布其呕心沥血之作——《治世十议》。其核心,便在于以“明算”为纲,以“工学”为用,全面革新国家治理之理念与方法。其首篇《明算第一》即言:“治国如算术,必先明晰其理,审度其势,量其大小,计其得失,而后决之。” 又设洛阳明堂学宫,亲定“法、算、工、兵”四科,为国家培养实用人才。
琬有幸参与《治世十议》之誊写与部分条文之商议。深感丞相之智慧,远非寻常帝王将相所能及。其所思所虑,已超越一时之成败,而着眼于国家民族之长远未来。其“明算治国,工学制胜”之思想,必将深刻影响我大汉未来数百年之国运。
琬谨记: 丞相常言:“为将者,不知天文,不识地理,不明人心,不精算学,不通工巧,乃庸将也,必败无疑。” 又言:“国之强弱,非在版图之大小,非在人口之多寡,而在民智之开闭,在科技之兴衰。” 此等金玉良言,琬必将铭记于心,并以此教诲后人,以不负丞相知遇之恩,不负汉室中兴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