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李启(字明初)——新汉学思潮中的实践派先驱

人物志:李启(字明初)—— 新汉学思潮中的"实践派"先驱

概述:

李启(约公元870年 - 约公元930年),字明初,汉朝承启末年至启明初年间与王明(字启新)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教育家和技术改良的倡导者。若王明以其《再认识》构建了新汉学的宏大理论框架,那么李启则更侧重于将新汉学的精神内核付诸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明算致用”**,被后世视为新汉学思潮中"实践派"或"经世致用派"的早期代表人物。其思想虽未如王明那般形成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但在推动新汉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关注民生疾苦、以及倡导技术改良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身世与思想渊源:

李启出身于中原地区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其家境较之王明的没落士族更为清贫。他早年并未受过系统的官学教育,更多是通过自学和游历增长见闻。青年时期,他曾长期在黄河沿岸地区游历,亲眼目睹了大衰落后水利失修、农业凋敝、百姓困苦的惨状。这段经历对他影响至深,使他形成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倾向。

与王明主要从历史与哲学层面反思汉文明不同,李启更多地从民生日用和社会实效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也曾接触过李壹《新易》的残篇,对其逻辑思辨能力表示赞赏,但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这种理性思维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核心思想主张:

  1. “知行合一,学为民用”:

    • 这是李启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学问之道,不在于空谈玄理,也不在于构建多么精妙的理论体系,而在于能否"知"而后"行",“行"以证"知”。
    • 他批评当时一些士人(包括部分对王明《再认识》进行纯理论探讨者)“坐而论道,起而不能”,认为真正的学问必须与民生实践紧密结合,能够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之困,方为"真学问"。
    • 他常言:“口诵万卷经,不如手植一棵桑;胸藏千般理,不及渠通一处水。”
  2. “明算致用,利在万民”:

    • 李启高度重视"明算"之学,但他所理解的"明算",更接近于诸葛武侯、姜维时代那种应用于实际工程、农业生产、国家计量的实用算学。
    • 他认为,大衰落的根源之一,便是"明算"脱离了"致用"的根本,变成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或僵死的教条。
    • 他积极搜集、整理和改良失传或残缺的古代实用算学方法和工巧技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他所能及的领域。
  3. “因地制宜,格物求新”:

    • 李启强调,任何理论和方法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 他倡导"格物求新",鼓励人们仔细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通过实践摸索和经验总结,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他认为,创新并非少数天才的专利,普通农夫、工匠的经验智慧同样宝贵。
  4. “小处着手,渐进改良”:

    • 与王明宏大的哲学思辨不同,李启更注重从具体的、细微的社会问题入手,寻求渐进式的改良。他认为,与其空谈"天下大同"的远大理想,不如先解决一个村庄的饮水问题,改良一种农具,推广一项增产技术。
    • 他相信"涓滴可以汇江河,细壤可以筑高台",社会的整体进步,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小改良积累而成。

实践活动与影响:

李启并未像王明那样著有影响后世数百年的鸿篇巨制,他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其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和对周围人的直接教化上。

  • 兴办"实用学社":

    • 约在承启三十五年(公元895年)前后,李启在家乡附近(或其游历过的黄河沿岸某地)创办了一个名为**“明初学社”**(取其字"明初",亦有"阐明初步实用之学"之意)的民间组织。
    • 此学社与王明所在的"求实书社"等偏重理论探讨的士人团体不同,“明初学社"更像一个集学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工农技术推广站
    • 社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对实用技艺感兴趣的青年。李启亲自教授他们基础的算学、识字、以及他搜集改良的农业技术(如简易水车制作、农田规划、选种育肥等)、手工业技巧(如改良纺车、简易工具制造等)。
    • 学社还组织社员进行小规模的水利修复、荒地开垦、新品种试种等实践活动。
    • 影响: “明初学社"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其所在的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土专家”。其模式对后来通俗时代各地出现的"民学馆"和行业协会中的技术交流活动,或有启发。
  • 《农桑问答》与《工巧辑要》的编撰(口述整理为主):

    • 李启不重著述,但他的一些实用知识和改良经验,被其弟子或学社成员记录整理下来,形成了《农桑问答》、《工巧辑要》等小册子。
    • 这些册子皆用极其浅显的白话甚至地方方言写成,图文并茂(手绘简图),内容具体实用,易于普通民众理解和掌握。例如,《农桑问答》中详细记录了如何根据星象和物候判断农时、如何制作简易堆肥、如何防治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等。
    • 这些小册子最初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对恢复和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们也被视为通俗时代早期科普读物的雏形
  • 与王明的思想交集与分野:

    • 据野史及后人考证,李启与王明可能在早年有过短暂的交集(或通过书信往来,或在洛阳的某些学社场合)。两人都对汉文明的复兴怀有强烈使命感,都主张摆脱玄学束缚,回归理性与实证。
    • 然而,两人的侧重点和路径选择有所不同。王明更像是一位高屋建瓴的哲学家和思想体系的构建者,其目标是为整个文明的"再认识"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而李启则更像一位脚踏实地的社会改良家和技术实践者,其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行动改善民生,积少成多地推动社会进步。
    • 后世有学者将王明比作新汉学的"大脑”,将李启比作新汉学的"双手"。这种比喻虽不尽准确,但也形象地道出了两者在新汉学思潮中的不同角色和贡献。

结局与历史地位:

李启约逝世于启明十年(公元930年)之后,其晚年事迹不详。他生前并未获得如王明那般崇高的声誉,其思想也未形成如《再认识》般具有压倒性影响力的系统著作。

然而,李启及其"实践派"思想,在新汉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1. 弥补了新汉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他的努力使得新汉学的理性精神能够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际力量,避免了新汉学重蹈旧"明算"脱离实际、流于空谈的覆辙。
  2. 推动了知识的民间化与普及化: 他创办学社、编撰通俗读物的实践,为通俗时代知识下移、文化普及的趋势做出了早期贡献。
  3. 启迪了后世的经世致用之学: 他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世那些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技术改良和社会改革的学者和官员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政时期,许多"明算阁"和格物院的学者,在强调理论创新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李启所倡导的"致用"精神。

如果说王明为汉文明的复兴绘制了宏伟的蓝图,那么李启和他的追随者们,则是在这片土地上,用一砖一瓦、一犁一锄,为这座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石。他如同一位沉默的耕耘者,在新汉学思想的田野上,播撒下无数实用的种子,虽然其声名不及思想巨匠那般显赫,但其贡献同样值得后人铭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