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风雅论烘焙——新政初期饮食文化之变与“西点东渐”初探
翰林风雅论烘焙——新政初期饮食文化之变与“西点东渐”初探
(翰林院学士、兼《食经新注》编修 苏辙 撰于新政十五年,岁在乙卯,公元 1123 年)
序: 圣朝新政,百业振兴,四海通达,万国来朝(此为臣子颂圣之辞,未必尽然)。近闻都下洛阳,于公卿贵胄之家、乃至富商巨贾之宴筵,悄然兴起一种新奇之点心制法,名曰“烘焙”。其物色泽金黄,口感松软,甜香诱人,与我中土传统之蒸煮炸烤之点心,风味迥异。据传此法源自极西之“大秦”(拜占庭帝国)或更远之“红毛番”(欧洲诸国)之地,经由南海联邦商舶辗转传入。此“西点东渐”之风,虽仅为饮食小道,然亦可窥见中外文化交融之一斑,其利弊得失,亦值得我辈文人雅士,略加品评。
一、“烘焙”之法初探:面粉、蜜糖与“火之密室”的奇遇
所谓“烘焙”者,据臣数度品尝并遣家厨向习得此法之“西厨”(多为南海联邦带来或经其培训之厨役)请教,其法大致如下:
- 主料: 以精白面粉(与我朝制面之粉略有不同,或更为细腻)为主,辅以牛乳(或羊乳、马乳之凝脂,彼邦称“白脱”,即黄油)、鸡蛋、蜜糖(或甘蔗榨取之“冰糖霜”,即砂糖)。
- 发酵之秘: 其面团之发酵,非同我朝以老面或酒曲发酵之法。闻彼邦有一种“酵母精”(或为天然酵母菌培养物),加入面团,能使其迅速膨松。亦有以“蛋白打发”(将鸡蛋清高速搅打至起泡)以增其松软者。
- “烘炉”之巧: 此法最关键者,在于其特制之“烘炉”。此炉多以砖石砌成,炉膛密闭,内分多层铁架。炉下烧柴(或用精炭),使炉内热气均匀环绕,将盛有面点之模具(多为铜制或陶制,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乃至花鸟之形)置于铁架之上,“文火慢烤”,而非明火直接炙烤。此所谓“间接加热,密室烘熟”之法,与我朝之“烤”法,实有天壤之别。
- 成品之奇: 经此法“烘焙”而成之点心,名目繁多。臣所尝者,有状如小山、内夹果脯蜜饯之“玛芬”(Muffin 之音译,或称“蜜方糕”);有层层叠叠、酥脆香甜之“可颂”(Croissant 之音译,或称“牛角酥”);更有饰以糖霜、奶油(以牛乳上层凝脂打发而成)、点缀鲜果之“诞辰糕”(Cake,生日蛋糕之雏形)。其形色之美,香气之浓,口感之松软香甜,确非我中土传统点心所能比拟。
二、洛阳城中的“烘焙热”:从宫廷内府到市井茶坊
此“烘焙”之法,最初由南海联邦使团或巨商携带之私厨传入。因其新奇美味,先于宫中内府及少数达官显贵之家流行为奇。徽宗皇帝(若此时在位)尝之,亦赞其“西夷小技,颇有可观”。
其后,一些嗅觉敏锐之洛阳大酒楼、点心铺,亦不惜重金聘请“西厨”或派人前往南海学习此法。一时间,洛阳城中,冠以“大秦风味”、“红毛甜点”、“南海奇珍”之名的“烘焙坊”悄然兴起。其所售“蜜方糕”、“牛角酥”等,虽价格不菲,然趋之若鹜者甚众,尤以喜好新奇之年轻士子、闺阁仕女及富商子弟为甚。
甚至一些文人雅士之聚会,亦以能品尝到最新传入之“烘焙”点心为时尚。席间,或有以“烘焙”为题,吟诗作赋者,如“金炉微焰凝香雪,玉盘新出月样圆”之句,亦颇为风雅。
三、翰林院内之品评与争议:传统与新奇的碰撞
此“烘焙”之风,亦传入我翰林院。同僚之间,偶有于公余之时,聚首品茗,佐以新出炉之“西点”,谈天说地,不亦乐乎。然对此新兴之物,院内诸公之评议,亦不尽相同:
-
赞赏派(以臣苏辙及少壮派学士为主): “此烘焙之法,确有其独到之处。其于面粉、油脂、糖分之运用,以及对火候之精妙控制,皆可见彼邦格物之学亦有可取。其成品香甜松软,口感丰富,于调和饮食、增进食趣,未尝不是一件美事。我中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然亦当有海纳百川之胸怀,择其善者而取之,以丰富我华夏之味蕾。正如王明先贤所言,‘人文化成’,亦当包含饮食之进化也。”
-
审慎派(以掌院学士欧阳修等老成持重者为主): “烘焙之点,虽入口甘美,然其多用牛乳凝脂、蜜糖,恐过于甜腻,非养生之道。我中土饮食,素以清淡平和、五味调和为尚。此等‘西夷之味’,偶一尝之可也,若沉溺其中,恐伤脾胃,助湿热,于康健无益。且其制作耗费颇多(精粉、牛乳、糖霜皆非廉价之物),若上行下效,举国皆尚此奢靡之风,亦非国家之福。饮食之道,当以简朴为本,以养生为要,不可徒求口腹之新奇。”
-
保守派(以某些专治古礼之老学究为主): “非我族类,其食必异!此烘焙之法,源自蛮夷,其味虽甘,其性或燥。我汉家饮食,乃历代圣贤依阴阳五行、四时节气之理而定,自有其深意。今舍我传统之汤饼、糗饵、糕糜,而追捧此‘红毛’之点心,是忘本也!且其炉灶形制怪异,用料亦多非中土常有,此必将扰乱我饮食之正统,不可不防。当务之急,乃是恢复古法,传承我汉家点心之精髓,而非盲目效仿外夷!”
四、 “烘焙”背后的文化意涵与社会影响初探
“烘焙”之法的传入与流行,看似仅为饮食文化之小变,然其背后亦折射出新政时期更为广泛之社会文化意涵:
- 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化: 它标志着中土与西方(经南海中转)的文化交流,已从单纯的器物贸易,开始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更深层次渗透。
- 上层社会的开放心态与猎奇心理: 新政时期,国力增强,上层社会在物质相对丰裕之后,开始追求更为精致与新奇的生活体验。“烘焙”点心的异域风情,恰好满足了此种心理。
- “格物”精神在饮食领域的体现: “烘焙”本身即是一门对材料配比、温度控制、时间掌握要求极高的技艺,其背后蕴含着朴素的化学与物理原理。其流行,亦可视为“格物致知”精神向日常生活领域延伸的一种表现。
- 对传统饮食观念的挑战与补充: “烘焙”点心的出现,丰富了中土的饮食结构,也对传统以蒸煮为主的烹饪方式和以米面为主食的饮食习惯,构成了一定的补充与挑战,引发了人们对饮食健康、口味偏好乃至文化认同的思考。
- 商业机会的催生: “烘焙坊”的兴起,亦催生了新的商业机会,如对优质面粉、牛乳、糖霜的需求增加,以及对特制“烘炉”、模具等器具的制造与销售。
苏辙结语: 饮食者,民生之本,亦文化之彰显也。区区“烘焙”小技,竟能于洛阳风靡,引翰林雅议,足见其魅力。臣以为,对待此等外来新物,既不必盲目推崇,亦不必一概排斥。当以开放之心,品其滋味,究其技法,察其利弊。若其确有可取之处,能益我民生,丰我饮馔,则不妨“洋为中用”,加以改良,使其融入我华夏饮食之洪流。若其有伤康健,或导向奢靡,则当有所节制,加以引导。此亦“新政”应有之“动态和谐”与“实证求真”之精神也。今日翰林一席话,或为他日《食经》再添新篇章,亦未可知也。
(苏辙 于翰林院茶歇后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