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心通解》——裴玄度“算心学”思想白话导读

《算心通解》—— 裴玄度“算心学”思想白话导读

(京师“启蒙书局” 启明学人 张三省 著于新政五十年,公元 1150 年)

写在前面的话:

各位看官,咱们大汉朝啊,出过不少能人异士。有那诸葛武侯,凭着“明算”的本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有那王明老先生,一本《再认识》,让咱们老百姓的脑子都亮堂了不少。今儿个,咱要说的这位,名叫裴玄度,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琢磨的,不是天上的星星,也不是地上的庄稼,而是咱们每个人心里头那点弯弯绕绕的事儿。他那套学问,叫“算心学”,听着玄乎,其实跟咱们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都沾边儿。

裴老先生的书,写得那叫一个深奥,一般人还真啃不动。俺张三省不才,斗胆把他那些高深的道理,用咱们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给各位掰扯掰扯,就当是抛砖引玉,图个乐呵,也希望能给那些心里头有解不开的疙瘩的朋友们,提个醒儿。

第一讲:咱这心里头,住了几位“爷”?——说说“心之三重”

裴老先生说啊,咱们每个人的心里头,其实不止住着一个“我”,而是住了三位脾气秉性都不一样的“爷”。这三位“爷”要是处好了,咱这日子就过得舒坦;要是他们仨闹别扭,那咱可就麻烦了。

  1. 第一位爷:“老小孩儿”——幽府 这位“幽府”爷啊,住在咱们心最里头的那个黑咕隆咚的“地下室”里。他就像个没长大的老小孩儿,想干啥就干啥,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看见好东西就想要,才不管合不合规矩,讲不讲道理呢。咱小时候那些没实现的愿望啊,受过的委屈啊,害怕过的事儿啊,都被他悄悄藏在这个“地下室”里头。平时他不怎么露面,可一到晚上咱睡着了,他就偷偷跑出来捣乱,变成各种奇奇怪怪的梦。

  2. 第二位爷:“管家先生”——明堂 这位“明堂”爷呢,住在咱们心里的“客厅”里,管着迎来送往,处理日常事务。他是个明白人,知道啥时候该干啥,啥时候不该干啥。比如,“老小孩儿”饿了想抢人家手里的包子,“管家先生”就得赶紧拦着,说:“使不得,使不得!咱得自个儿掏钱买,或者回家自个儿做。”他得天天在这“老小孩儿”和下面要说的“老学究”之间和稀泥,日子过得也不容易。

  3. 第三位爷:“老学究”——天鉴 这位“天鉴”爷啊,就像咱们心里头请来的一位教书先生,还是个特严厉的“老学究”。他肚子里装满了圣贤书,一天到晚拿着把戒尺,盯着“管家先生”和“老小孩儿”的一举一动。哪个念头不对了,哪个事儿做得出格了,他就得站出来批评教育,说:“不成体统!有辱斯文!”咱从小爹妈教的道理,先生讲的规矩,官府定的王法,都归他管。

裴老先生打了个比方,说这三位爷,就像赶马车的: “老小孩儿”是那匹想撒欢儿的野马,力气大得很; “管家先生”是那个赶车的车把式,得抓紧缰绳,看着道儿; “老学究”是车上坐着的乘客,还得是个监工,时不时地喊两嗓子:“往左!往右!慢点!危险!”

您想啊,这马要是太野,车把式管不住,乘客再瞎指挥,这车还能好得了吗?所以啊,裴老先生说,心里头要想舒坦,就得让这三位爷好好配合,别打架。

第二讲:那股子使不完的“牛劲儿”从哪来?——聊聊“欲力”

裴老先生还说了个新鲜词儿,叫“欲力”。啥叫“欲力”呢?说白了,就是咱们心里头那股子想干这、想干那的“牛劲儿”。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看见好看的姑娘小伙儿心里头扑腾扑腾跳,这都是“欲力”在起作用。

这“欲力”啊,是好东西,是咱们活着的根本动力。没了它,人就跟蔫儿了的茄子似的,啥也不想干了。可是呢,这“欲力”要是没个管束,由着性子来,那也容易出事儿。就像洪水似的,用好了能浇地,用不好就得淹了庄稼。

裴老先生说,咱们心里头那位“老小孩儿”(幽府),就是这“欲力”的大本营。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是这“欲力”鼓捣出来的。可咱们那位“老学究”(天鉴)呢,又是个爱管闲事儿的,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这么一来二去,“欲力”就容易被憋屈着,没地方使。

憋屈久了会咋样?裴老先生说,这“欲力”就得找别的出路。有的呢,就变成了各种怪毛病,比如有的人没事儿就爱洗手,有的人看见啥都害怕。有的呢,就“化转”了,明明是心里头不痛快,身上却这儿疼那儿痒的。还有的呢,就跑到梦里头去折腾了。

所以啊,对待这“欲力”,不能光靠堵,还得靠疏导。让它有个正经的地儿使劲儿,别老憋着,人才能痛快。

第三讲:晚上做的那些个“糊涂梦”,是咋回事?——解解“梦兆”

说到梦,咱们谁没做过?有的梦,醒了就忘;有的梦,稀奇古怪,让人摸不着头脑。裴老先生对这梦啊,可下了大工夫研究。他说,这梦,可不是瞎做的,那是咱们心里头那位“老小孩儿”(幽府)趁着“管家先生”(明堂)和“老学究”(天鉴)打盹儿的时候,偷偷溜出来放风呢!

为啥梦里的事儿都那么不挨边儿呢?裴老先生说了两个道道:

  1. “假借”: 就是说啊,那“老小孩儿”想说的事儿,往往是“管家先生”和“老学究”不乐意听的。他不敢明着说,就得拐弯抹角,找些别的东西替他说。比如,你白天跟人吵了一架,心里头窝火,晚上可能就梦见自个儿跟一头老虎打架。那老虎,可能就是“假借”了你吵架的那个对象。
  2. “浓缩”: 梦里的东西啊,还特会“偷工减料”。它能把好几件不相干的事儿,好几个不相干的人,都揉搓到一块儿去。所以你梦里头看见的那个人,可能长得像你爹,说话像你师傅,干的事儿又像你邻居老王。这就是“浓缩”的结果。

那怎么才能知道这梦到底想说啥呢?裴老先生也给支了招:

  • “联想”: 就是你做了个梦,醒了以后,把梦里头记得清楚的东西,都写下来。然后呢,你就对着这些东西瞎琢磨,想到啥就说啥,别管靠不靠谱。裴老先生说,这么瞎琢磨,说不定就能琢磨到那“老小孩儿”的真心思上去。
  • “格致”: 光瞎琢磨还不行,还得结合你自个儿平时是啥脾气,最近遇上啥事儿了,小时候有过啥忘不了的经历,把这些都放在一块儿“格物致知”,好好分析分析。这么一来,那梦里的弯弯绕,兴许就能解开了。

不过裴老先生也说了,解梦这活儿啊,跟绣花似的,得细心,得有耐心,还得有那份儿同情心。不能瞎猜,更不能拿这个去吓唬人。不然啊,好心办了坏事,反倒让人家心里头更添堵。

第四讲:小时候那点事儿,真能管一辈子?——谈谈“童年定基”

裴老先生还特别看重咱们小时候那几年的经历。他说啊,三岁看到老,这话一点儿不假。咱们还是个小不点儿的时候,爹妈怎么待咱,家里头和不和睦,遇上过啥大事儿,这些都会在咱们心里头留下深深的印记,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似的,这地基打歪了,以后房子盖得再好也容易出问题。

比如,小时候老挨打受骂的孩子,长大了可能就胆小怕事,也可能就特别爱跟人抬杠。小时候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长大了可能就老觉得别人瞧不起他,不容易相信人。小时候被惯坏了的孩子,长大了可能就老想着让别人都围着他转,受不得一点儿委屈。

裴老先生说,咱们心里头那位“老小孩儿”(幽府),好多毛病都是小时候落下的。这些个“心病根儿”,藏得可深了,不仔细“算”,还真不容易找出来。

结语:心里头那点事儿,也得“明算格物”

听了这么多,各位看官可能觉得,这裴玄度的“算心学”,听着是挺有意思,可到底有啥用呢?

俺张三省觉着啊,用处可大了去了!咱们平时过日子,谁还没个不痛快的时候?谁还没个想不通的疙瘩?这“算心学”啊,就是教给咱们一个法子,让咱们自个儿往自个儿心里头瞅瞅,看看是哪位“爷”在捣乱,是哪个“欲力”没处使,是哪个“糊涂梦”在给咱提意见,是哪个“小时候的坎儿”还没过去。

把这些都琢磨明白了,心里头那点事儿,不就能顺溜多了吗?人活一辈子,不容易。身子骨要紧,这心里的舒坦,也一样要紧啊!

当然啦,裴老先生这套学问,也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人心这东西,比天上的星星还复杂,哪能三言两语就说得清呢?可他老人家这份儿敢往人心里头钻研的劲头,这份儿想把人心这点事儿也“明算格物”一番的雄心,就够咱们佩服的了。

(《算心通解》完,愿诸君心安神泰,百无挂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