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再认识》选篇

序言:为何再认识

天下纷纷,人心惶惶,已经很久了。我大汉自高皇帝肇基,经武侯(诸葛亮)以"明算"之学辅国,曾有四海归心、天下景从的盛况。那时候,人人讲求实学,以格物致知为荣,国家也因此强盛,百姓也因此安乐。

然而,花无百日红,月无常圆时。不知从何时起,“明算"二字,渐渐被束之高阁,或者被一些人拿来当做了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失了它本来的意思。更有甚者,一些玄虚之谈、怪诞之说又沉渣泛起,扰乱人心。于是,曾经的辉煌变成了过眼的云烟,大好的河山也遭遇了连年的灾祸。老百姓的日子苦,读书人的心也苦。很多人在问:我们大汉,究竟是怎么了?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李壹先生,是百年不遇的奇才。他著《新易》,用"纯卦象推理演绎法”,像一把快刀,斩断了许多迷信的乱麻,为我们重新点亮了理性的火光。这份功绩,怎么称赞都不过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李先生的学问,主要还是在书斋里,在符号的推演中。如果不能和我们每天面对的田地、作坊、市井、朝堂联系起来,那再精妙的道理,也难免会变成空中楼阁,甚至会像当年的"明算"一样,被一些人念歪了经,又走向新的僵化和独断。

所以,我斗胆写下这本《再认识》。所谓"再认识",不是要抛弃我们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也不是要全盘否定前人的智慧。恰恰相反,是要我们站在今天这个坎上,回过头去,仔仔细细地、老老实实地,把我们汉家这几百年的兴衰起落,把"明算"的得失,把李壹先生学说的价值和局限,都重新看一看,想一想。

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我们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好在哪里,将来的路应该怎么走。这本书,就是想和天下所有不甘沉沦、愿意动脑筋的同胞们,一起做这个"再认识"的工夫。说得不一定都对,但求能抛砖引玉,引出大家更多更深更好的思考,为我大汉寻一条走出迷雾、重见光明的大道。

第一章:审视兴衰——汉家数百年之经验

我们汉家天下,有过让四方来贺的荣耀,也有过让人扼腕的长叹。这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气数",这里面有我们自己做对过的事情,也有我们自己犯下过的错误。

想当年,武侯秉政,以"明算"治国。“明算"是什么?不仅仅是算盘上的加减乘除,更是一种凡事都要弄明白道理、凡事都要讲求证据、凡事都要看实际效果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修水利、兴农桑、造器械、练强兵,国家一天比一天好。那时候的人,心里亮堂,手上有劲。

可是后来呢?“明算"慢慢变了味。有的人把它当成死板的条条框框,只知道照本宣科,不知道灵活运用。有的人把它当成争权夺利的工具,用它来考核官员,却不管官员是不是真的为百姓做了实事。结果,“明算"成了套在大家脖子上的枷锁,有用的技术得不到发展,有才干的人得不到重用。社会就像一架生了锈的机器,运转越来越慢,最后几乎停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说的大衰落。

大衰落的时候,出了像桓玄真先生、顾亭山先生那样有学问的人。他们写书痛骂时弊,说"明算"已经死了,说"万物皆可算,人心不可算”。他们的话,说得很痛切,也很有道理。但是,光是痛骂,光是悲观,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走路摔了一跤,就说路是错的,就不再走路了。

所以,我们今天"再认识"历史,不是为了对着祖宗的功劳簿沾沾自喜,也不是为了对着过去的伤疤唉声叹气。我们要做的,是从这几百年的经验里,找出那些真正管用的好法子,也要看清楚那些导致我们走了弯路的坏苗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拾起丢失的信心,找到继续前进的力量。成功有成功的道理,失败也有失败的教训,这都是我们汉家宝贵的家当。

第二章:求知之道——何为"统合明算"与"实证”

历史看明白了,信心也找回来一些了,接下来就得说说,我们到底该怎么去认识这个世界,怎么去获得真正的知识。这可是个大学问。

李壹先生的《新易》,用那套"纯卦象推理演绎法”,确实厉害。它就像一把尺子,能量出很多道理的曲直。在那个玄学迷信满天飞的时候,李先生能想出这么一套纯粹讲逻辑的方法,把很多胡说八道的东西都给戳穿了,这了不起。我们后人,都应该感谢他。

但是,尺子再好,也只能量长短,不能称轻重,也不能辨颜色。李先生那套方法,如果光是关起门来,从一些自己设定的框框(比如卦象)出发,推来推去,时间长了,就可能不接地气了。道理越推越玄,离我们老百姓的吃穿住用,离国家的柴米油盐,就可能越来越远。甚至,有人会把这套方法也变成一种新的迷信,以为光靠摆弄那些符号,就能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那可就走到邪路上去了。

所以,我这里想提出一个叫"统合明算"的想法。这个"统合明算",比老祖宗传下来的"明算"要宽一些,也比李先生的纯粹推理要活一些。它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它承认算学、格物(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科学技术)这些东西非常重要,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这方面,老祖宗的经验不能丢,还要大大发展。

第二,它也看重逻辑推理。李先生的贡献,我们也要学。脑子不清楚,没有好方法,看到再多东西也是一团乱麻。

第三,也是最要紧的,它强调"实证"。什么叫"实证"?我给它起了个名叫"理从事出,证由事验"。就是说,所有的道理,都得从实际的事情里头来。你不能凭空瞎想。你想出来一个道理,还得拿到实际的事情上去验证,看看它到底对不对,管不管用。对了,管用了,那才是真知。不对,不管用,那就得改,甚至得推翻重来。

这么一来,“统合明算"就不光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我们观察天地万物、处理日常事务、管理国家大事的一整套方法。它要求我们不光要动脑子想,还要动手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为了让大家都能明白这些道理,我这本书,也尽量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白话说。以前的书,写得太深奥,弯弯绕绕,很多人看不明白,好东西也传不开。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的,话说清楚了,道理才能讲明白,大家的心才能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这可能也是一种"实证"吧,看看用白话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比那些古奥的文章,更能让大家"再认识"这个世界。

第三章:再论"统合明算”——我们如何知道

上一章我们说了,要认识这个世界,得用一个叫"统合明算"的法子,里头最要紧的是"实证",也就是"理从事出,证由事验"。这话说起来简单,但里头的名堂还不少,我们得再仔细琢磨琢磨。

我们人,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听,有鼻子可以闻,有舌头可以尝,有皮肤可以触摸。这些是我们感知外面花花世界的窗户。你想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总得亲口尝一尝;你想知道一块石头有多重,总得亲手掂一掂。书上写得再好,别人说得再热闹,都不如你自己亲身体验来得真切。所以,“统合明算"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开我们的这些窗户,去看,去听,去摸,去尝,去尽量多地收集来自这个真实世界的第一手信息。这叫"格物”,也就是仔细观察和体验事物。

光有这些零零散散的感知还不够。你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看到花开花谢,这都是表象。表象背后有没有什么不变的道理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脑子来加工了。我们要把看到听到的东西,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它们变化的规律。这个过程,就需要用到逻辑推理,就像李壹先生琢磨《新易》那样,讲究条理清晰,一步一步都要站得住脚。

但是,和李先生可能有些不一样的是,“统合明算"认为,我们的推理,不能光从一些预先设定好的框框出发,更要时时刻刻用我们从"格物"得来的经验去检验它。你根据过去的经验,推断说天旱了就要求雨。那好,求了雨,是不是真的就下了?如果求了十次,九次都没下,那你这个推断恐怕就有问题了。你就得回头去想,是不是哪个环节弄错了?是不是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导致天旱?

所以,“统合明算"是一个来来回回的过程。从观察事物开始,得到一些初步的认识;然后用脑子分析推理,形成一些看法或者假说;再把这些看法拿到实践中去检验,看看灵不灵;如果灵,那这个认识就比较可靠了;如果不灵,那就得修正原来的看法,甚至推倒重来,再观察,再思考,再验证。这么一轮一轮地循环往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才能一点点深入,一点点准确。

在这个过程里,有两样东西特别宝贵。一个是"疑”。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想当然的说法,也不要盲从那些所谓的权威。圣人说的话,也要想想是不是真的适合今天的情况。另一个是"恒”。认识真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下慢功夫,不能怕麻烦,不能怕失败。失败了,正好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离真理就更近一步。

用"统合明算"这个法子,我们可以去认识天上的星星怎么转,地上的庄稼怎么长,也可以去认识我们人身上的病痛是怎么来的,一个国家是怎么由盛转衰的。它不光是学者在书房里用的,农夫在田里,工匠在作坊,当官的在衙门,做买卖的在市场,人人都能用,处处都能用。只要我们肯用心,肯动手,肯动脑,就能把这个世界看得越来越明白。

第四章:世界的本来面目——何为"动态的和谐"

我们用"统合明算"这个法子,去认识天,认识地,认识人,认识万事万物。那么,我们认识到的这个世界,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呢?这就是《再认识》想要探讨的另一个大问题,我管它叫"世界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本体论"。

有的人说,这个世界是某位神仙老爷早就规定好的一盘棋,我们每个人,每件事,都不过是棋盘上的子儿,怎么走都是定好的,这叫"天命难违"。也有的人说,世界的核心是一些永恒不变的"天理",这些"理"早就存在那里了,我们只能去发现它,顺从它,不能有半点更改。这些说法,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也能安慰一些人心,但仔细想想,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如果我们用"统合明算"的眼光去看,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它不是一潭死水,也不是一台早就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它更像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时时刻刻都在运动,都在变化,都在发展。你看天上的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地上的草,春天发芽,冬天枯萎,年年如此,又年年不同。我们人也是一样,从呱呱落地的娃娃,长成青壮年,再慢慢变老,这个过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国家也是这样,有兴盛的时候,也有衰败的时候,兴衰之间,又孕育着新的变化。

所以,我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整个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没有哪一样东西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也没有哪一样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不是就乱糟糟的,一点规律都没有呢?也不是。就像大河奔流,虽然河道会变,水势会涨落,但它总归是朝着一个大方向去的。世界万物的变化,虽然复杂,但里头也有它自身的"理"。这个"理",不是哪个神仙规定的,也不是什么外在的神秘力量,而是事物本身运动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在秩序和规律性。

比如,农民种地,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就是庄稼生长发育的"理"。工匠造车,要安两个轮子才能平稳,这也是事物构造的"理"。我们用"统合明算"去"格物致知",去"实证",就是要去发现和把握这些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理"。

李壹先生说"天理已死,记天求实"。前半句我非常赞同,那种把"天理"看成僵死不变、高高在上的东西,确实是死路一条。但后半句,我稍作补充。我们不仅要"记天求实",记录和认识客观事实,更要从这些"实"当中,去发现那生生不息的"活理",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既然世界是动态的,事物内部的"理"也是在变化和发展中体现出来的,那么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要达到某种一成不变的"完美"状态,那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

什么叫"动态的和谐"?就是各种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生机勃勃的状态。比如一个人的身体,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工作,就是一种动态的和谐。一个家庭,夫妻和睦,父慈子孝,也是一种动态的和谐。一个国家,上下同心,农工商学各得其所,政通人和,也是一种动态的和谐。

这种和谐不是一劳永逸的。外界环境变了,事物自身发展了,原来的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就需要我们去调整,去适应,去创造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第五章: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文化成"的追寻

我们说了,世界是动态的,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那么,我们人,在这变动不息的世界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呢?这就是本章要探讨的"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努力的方向——“人文化成”。

有的人说,人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很,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大风里的一粒沙。这话有一定道理,比起广阔无垠的宇宙,比起悠久漫长的时间,一个人的生命确实短暂,力量也确实有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听天由命。

水滴虽小,汇聚起来可以成为江河湖海,滋养万物,也能掀起惊涛骇浪。沙粒虽微,堆积起来可以成为高山大漠,改变地貌,也能化为沃土千里。我们人也是一样。单个的人或许力量单薄,但千千万万的人团结起来,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想当年,武侯辅汉,不就是依靠众人之力,才有了北伐的壮举和"明算"治国的辉煌吗?

更重要的是,人和其他的动物、植物、山石流水不一样。我们有思想,有情感,有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我们不仅能认识世界,还能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让它变得更适合我们生存,也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能开垦荒地,修建房屋,制造工具,创立制度,传承文化。这种主动去认识、去适应、去创造、去发展的能力,就是我们人最宝贵的地方。

我把这个过程,叫做"人文化成"。“人文”,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我们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典章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化成”,就是通过这些"人文"的手段,去教化人民,改良社会,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整个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人文化成"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读书人要努力钻研学问,探求真理,用自己的知识去启迪民智,改良政治。农人要辛勤耕作,改良品种,提高产量,让大家都有饭吃。工匠要精益求精,发明创造,制造出更多更好用的器具,方便大家的生活。商人要货通有无,遵守信义,促进经济的繁荣。当官的要清正廉洁,心怀百姓,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特别重要:

一是要"明德”。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出发点,要想着对大家好,对社会好,对国家好。不能光想着自己捞好处,更不能损人利己。这是"人文化成"的根本方向。

二是要"亲民"。我们创造的一切文化,制定的所有制度,最终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要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采纳他们的智慧。脱离了民众的"人文",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要"止于至善"。这不是说要达到一个绝对完美的、一成不变的"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动态的。这里的"至善",是指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去实现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好状态,并且永不满足,持续改进,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与进步。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超越的过程。

有些人可能会问,既然世界是动态的,我们追求的和谐也是动态的,那我们忙忙碌碌,到底图个什么呢?会不会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我认为不会。就像我们种下一棵树,虽然它会经历风雨,会落叶,会结果,最后也可能会老去,但它在生长过程中带来的绿荫,结出的果实,以及它本身作为一道风景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我们推动"人文化成"的努力,哪怕只是让社会向前迈进一小步,让后人能在一个更好的基础上继续前进,那也是值得的。

远方之信与镜鉴

说到"人文化成",说到我们汉家文明的道路,这些年,我也零星听到一些关于远方异域的传闻。有来自极西之地的商人,也有从南海诸国归来的船员,他们口中描述的世界,与我大汉迥然不同,引人深思。

据说,在大漠之西,更远的地方,有一些国家,他们也曾有过辉煌的古老文明,其文字、律法、格物之学,也曾领先于世。但后来,似乎也经历了种种变故,有的分裂动荡,有的则被新的信仰所统一,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样貌。他们中,有的地方极重商贾,船队远航至不可思议之地,带回奇珍异宝,也带回了关于地理、星象的新知识。他们对于算学、医药之学,似乎也有独到的建树,与我"明算"体系或有相通,或有差异,值得我们细细打听。

更有传闻,在更遥远的大秦(拜占庭帝国/欧洲的泛称)故地,人们的信仰、政体、风俗与我等差异极大。他们似乎更注重一种超越世俗的神权,社会结构也与我朝的郡县官僚大相径庭。他们的学问,有的似乎在逻辑思辨上极有成就,但又好像与实际的生产生活有些隔阂。

这些远方之信,真假难辨,多有夸大渲染之处。但即便如此,也足以让我们警醒和反思。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自己,也照见了世界的多样。它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不同的水土,可以养育出不同的花草;不同的历史,可以造就出不同的文化。

我们汉家文明,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深厚的底蕴,这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绝不可轻易抛弃。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固步自封,以为天下只有我们最好,别人的东西都一无是处。那种"天朝上国"的迷梦,正是导致我们此前大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统合明算"的精髓在于"实证”,在于开放的心态。我们不仅要"再认识"自己,也要尝试去认识那些远方的"他们"。他们的兴衰成败,他们的长处短处,都可以成为我们"人文化成"道路上的重要借鉴。哪些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哪些又能反过来证明我们自身道路的价值?

所以,我对那些远航归来的人,总是多加询问,也鼓励有识之士,若有机会,不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然,远行不易,风险也大。但这种开放的眼光,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于我们追求"动态的和谐"与"人文化成"的至高境界,是必不可少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