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院与科技发展
目录
工学院与汉朝科技发展
诸葛工学思想的形成
诸葛亮素以巧思闻名,《三国志》载:“亮器量宏大,志念弘远,强识博闻,治国、用兵、制器、造物,无所不究。“北伐期间,诸葛亮亲自设计"木牛流马"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制作改良型连弩突破魏军防线,此乃工学思想的早期实践。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洛阳明堂学宫成立,诸葛亮亲定学规:“法、算、工、兵"四科并重。此四科分别代表:法家治国之道、算学精确之理、工匠制造之术、兵家韬略之法。诸葛亮强调,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尤以工学为先,因"工乃变世之本”。
明堂工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诸葛亮下令各州郡设立工学院,专研水利、农器、兵械、天文、舆图等技艺。定规章曰:“工之大道,在于论天求实,不尚虚玄。“此为正式确立工学重实证、反玄学的基本方向。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继承其遗志,进一步扩充工学院规模。延熙八年(公元245年),姜维亲自主持洛阳明堂工学大考,全国工学生千余人参与,考核内容包括水力计算、桥梁设计、农具改良等。这成为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选拔。
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姜维编撰《工学纲要》,集诸葛亮工学思想之大成,分为"算理"“力学"“水学"“器械"“农工"五大部分。此书成为后世工学院基本教材。
主要科技成就(公元234-280年)
农业技术
- 建兴十四年(公元236年):改良铁犁,增加犁的深度和稳定性
- 延熙五年(公元242年):发明水排车,提高灌溉效率
-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创制耧车,实现条播,提高播种均匀度
水利工程
- 建兴十六年(公元238年):姜维主持修建洛水新渠,解决洛阳地区灌溉问题
- 延熙八年(公元245年):发明车轮传动水排系统,用于黄河水患治理
- 景耀三年(公元262年):完成大运河北段(洛阳至邺城段)建设
冶金技术
-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改良炼铁技术,铁器产量大增
- 延熙二十二年(公元259年):发明风箱助燃装置,冶炼温度提高
- 景耀十一年(公元270年):成功冶炼出含锰钢,刀剑硬度大增
造纸印刷
- 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改良蔡伦造纸法,使用树皮代替麻布,降低成本
-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发明石灰脱色技术,造出白纸
- 景耀八年(公元267年):发明木版印刷术雏形,用于印制《明算真解》
测量技术
- 延熙二年(公元239年):改良司南,提高指向精确度
- 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发明水准仪,用于水利工程测量
- 景耀五年(公元264年):完成新一轮全国地图测绘工作
天文历法
- 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建造铜浑仪,观测天象
- 景耀元年(公元260年):编制《明算历》,修正岁差误差
- 景耀十五年(公元274年):建立明堂天文台,系统观测记录天象
医学发展
- 建兴十七年(公元239年):汇编《本草明算》,系统记录药物功效
- 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发明脉象测量器,量化脉搏
- 景耀十三年(公元272年):创建明堂医学院,以实证方法研究人体解剖
工学育才制度
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全国统一后,刘禅颁布《工学院章程》,正式确立三级工学教育体系:
- 县级工学堂:教授基础算学、农具使用等实用技能
- 州级工学院:培养中级工匠,教授水利、冶金、制造等专业技术
- 明堂工学府:培养高级工程师与研究者,分设水工、冶工、机工、算学四大学科
景耀十年(公元269年),刘璿进一步完善工学教育,设立"工举"制度,每三年在明堂举行全国性工学大考,选拔工学人才入朝为官。
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工学院的兴起,逐渐改变了汉朝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
- 社会地位变化:工匠地位提高,不再被视为贱业,而是受人尊敬的技术人才
- 思想转变:从"天人感应"的玄学思想,逐渐转向"论天求实"的实证思维
- 官员结构:朝廷中工学出身的官员比例上升,带来治国理念的变革
- 民间风气:百姓崇尚工巧,各地竞相举办"工艺会"展示新发明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汉朝第一部《工学大典》编纂完成,标志着工学正式成为与儒学并重的官方学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