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少年高论”——评《汴州刘卓“千年一梦”奇事考》
场景:汉神宗熙宁二年(公元 1007 年)秋,洛阳国子监 某学舍课后
背景: 陆游仁所撰《汴州刘卓“千年一梦”奇事考》一文,因其内容离奇,又涉及“前朝旧事”,在刊印(此时活字印刷术已在京师初步应用,此类“奇闻异录”亦有少量印本流传)后,于京师士林及太学生中引起一番不大不小的波澜。以下便是国子监几位性格各异的太学生,在课后偶得此文,聚首议论之场景。
人物:
- 王景初: 年方十八,出身官宦世家,崇尚新汉学,尤推崇王明《再认识》,性格略显倨傲,逻辑分明。
- 李慕白: 年十九,江南士子,家学渊源,喜读诗文,对民间传说亦有涉猎,思想相对开放。
- 赵大锤: 年十七,来自北方边郡,性格粗豪,不喜繁文缛节,对格物之学略有兴趣,但更信奉“实力”。
- 钱小乙: 年十六,商贾之子,心思玲珑,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学舍内,几位太学生围坐一处,手中传阅着一份《刘卓奇事考》的抄本。)
赵大锤(一拍大腿,唾沫横飞): “放屁!简直是胡说八道!什么‘大唐’、‘大宋’的,听都没听说过!国号哪有这般古怪的?还‘五代十国’,皇帝轮流做,这不成土匪窝了?我看这刘卓,就是个修锅碗修傻了的疯子!胡言乱语,也值得陆老儿这般郑重其事地写下来?”
王景初(推了推鼻梁上的水晶眼镜,此为通俗时代格物院改良之物): “大锤兄此言差矣。陆先生此文,标题便曰‘奇事考’,意在存疑备考,非认其为信史。然刘卓其人其事,若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或有值得我等深思之处。譬如其所谓‘星落秋风五丈原’,与我朝武侯北伐遇挫之史实,细节虽异,其悲壮之情则一。此或为民间对历史之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折射与变形。”
李慕白(轻摇折扇,面带微笑): “景初兄所言甚是。依小弟之见,刘卓之梦,或非真有神启,亦非全然疯癫。高宗皇帝(刘逯)启明新政以来,民间思想确是活泛了不少。白话通俗,书坊林立,各种前朝旧闻、域外传说,乃至一些被禁毁的‘异端’史书残篇,难免在市井之间流传。这刘卓一介技工,平日里走街串串巷,耳濡目染,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加以自身想象,于病中融合成此‘千年大梦’,亦未可知啊。”
钱小乙(眼珠一转,插话道): “慕白兄此论颇有道理。我倒觉得,这刘卓的梦,恰恰说明了咱们这‘通俗之治’的好处。若是放在大衰落那会儿,他敢这么胡咧咧‘汉祚三分’、‘皇帝轮流做’?早就被官府拿去砍头了!如今他一个市井小民,说了这些‘大不敬’的疯话,官府也就是当个奇闻看看,陆先生还能把它写成文章,这不正是说明咱们大汉朝如今言路比以前宽敞多了嘛!”
赵大锤(仍有些不服): “宽敞?我看他是胆大包天!还说什么‘丞相星落’,这不是明摆着咒咱们的武侯爷吗?武侯爷那是神仙一般的人物,北伐成功,一统天下,奠定我‘明算汉室’万世基业!这刘卓敢这么编排武侯爷,就是大不敬!依我看,就该把他抓起来,好好审审,看他是不是受了什么邪魔外道的蛊惑!”
王景初(微微皱眉): “大锤兄,稍安勿躁。评判一事,当究其本源,而非仅凭好恶。刘卓梦中所言之‘丞相’,未必特指我朝武侯。且其歌中亦有‘锦囊妙计空遗恨,三分天下枉劳神’之句,其悲悯之情,亦非全无道理。我朝史学,自周衍先贤《文史通义》出,强调‘史理’与‘情境’。若刘卓之梦,真能反映某一失落史实之片段,或某种民间集体记忆之遗存,则其价值亦不可轻忽。”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者,陆先生文中亦提及,刘卓醒后性情大变,能诗善文。此亦奇事。若非真有所感悟,一介鄙夫何以能有此转变?其《醒世长歌》虽多俚语,然‘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历万年。醒来依旧柴米油,唯余长歌叹世间’等句,亦颇有几分禅意与苍凉,非寻常疯癫之人所能道也。”
李慕白(点头赞同): “正是如此。小弟以为,刘卓之梦,或可视为一种‘寓言’。其所言‘大唐盛世’、‘五代离乱’,虽于我朝史无据,然其兴衰之理,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之循环,与我汉家数百年之起伏,亦有可相参照之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他梦之史’,以警‘今世之人’,未尝不是一种劝世之方。”
钱小乙(笑道): “依我看啊,这刘卓,说不定就是个‘故事大王’!他那些什么‘魏晋风流’、‘隋炀掘河’的段子,听着就比茶楼里那些老掉牙的说书精彩多了!管他真假,只要老百姓爱听,能让他多赚几个酒钱,那就是他的本事!咱们这会儿,不就讲究个‘通俗’嘛,雅俗共赏,才是正道!”
赵大锤(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唔……听你们这么一说,倒也有几分道理。不过,他要是敢当着我的面说武侯爷的坏话,我还是得揍他!”
王景初(总结道): “总而言之,刘卓之事,确为异闻。其梦境之真伪,难以考证。然其现象本身,却值得我辈深思。其一,可见高宗以来,民间思想之活跃与多元,此乃‘人文化成’之体现。其二,可见新汉学之影响,已渐入人心,民众亦开始尝试以历史之眼光看待世事变迁,纵其认知或有偏差。其三,亦可见社会底层对现实之关注与对理想之期盼,其歌谣虽鄙,其情可悯。我辈身为国子监太学生,身负传承文明、明辨是非之责,对此类‘市井奇谈’,既不可轻信盲从,亦不宜简单斥之为‘疯言疯语’。当以‘实证’之精神,考其源流,辨其真伪,察其影响,方不负所学,不负圣上(神宗皇帝)重开格物、广纳贤言之苦心也。”
(众人闻言,或点头称是,或陷入沉思,一时学舍之内,议论之声渐息,唯有窗外秋蝉,尚在聒噪不休。)
陆游仁跋: 老夫闻国子监诸生对此文之评议,不禁莞尔。少年意气,臧否人物,各抒己见,此诚为熙宁盛世,思想活跃之明证也。刘卓一梦,真耶幻耶,诚难断言。然其引发之议论与思考,或比梦境本身,更具价值。此亦“通俗时代”之所以能孕育“新政”之思想活力所在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