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赏:《碧海弦歌》——南海联邦学堂风情与中土的文化震荡
《碧海弦歌》选段及中土评议
编者(洛阳“翰墨轩”书坊 主事 王伯当,启明七十年,公元 1121 年)按: 近岁以来,自我朝与南海联邦商贸日盛,彼邦之风物人情,亦渐为中土所知。其中,一部名为《碧海弦歌》之南海小说,以其清新别致之文风、动人心弦之故事,竟于我中土洛阳、建业等地书坊悄然风行,一时洛阳纸贵,闺阁少年争相传阅,引为奇谈。此书所描绘之南海联邦“新式学堂”(彼邦称之为“高级中学”,简称“高中”)中少年男女之情愫与生活,与我中土传统迥异,令人耳目一新,亦引诸多议论。今特节选其片段,并附录数则士林评议,以飨读者,亦可窥见南海文化之一斑及其对我中土之影响。
《碧海弦歌》节选(第二十三章:海风中的约定)
(原文据称为南海联邦女作家“沧海遗珠”所著,文风已与中土白话有明显差异,更接近现代语感,此处为力求通俗之转译,尽量保留其“异域”风味)
午后的阳光,像打翻了的金色蜜糖,懒洋洋地洒在“启航高级中学”的操场上。海风吹过高大的椰树,沙沙作响,像一首永不停止的催眠曲。
林晓月抱着一本厚厚的《联邦宪章导读》,心不在焉地翻着。她的心思,全飘到了不远处篮球场上那个挥汗如雨的身影——李浩宇。他是学校篮球队的队长,也是学生会的宣传部长,更是全年级女生公开的“白马王子”。
“晓月,又在犯花痴啦?”同桌兼死党陈思琪用胳膊肘捅了捅她,挤眉弄眼地笑。
林晓月脸一红,嗔道:“胡说什么!我是在思考下周模拟议会的提案呢!关于‘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李部长他们组的观点,我有些不认同。”
陈思琪“切”了一声:“拉倒吧你!谁不知道你那点小心思?提案是假,想找机会跟李大帅哥‘深入交流’才是真吧?”
林晓月被说中心事,脸更红了,刚想反驳,却见李浩宇擦着汗,径直朝她们这边走了过来。他穿着白色的运动背心,露出结实的小麦色臂膀,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饱满的额头上,笑容阳光得能融化冰山。
“林晓月同学,陈思琪同学,下午好。”李浩宇的声音,像海浪拍打沙滩般好听。
“李、李部长好!”林晓月有些结巴,心跳得像揣了只兔子。
“我刚才听你们好像在讨论模拟议会的提案?”李浩宇大方地坐到她们旁边的石凳上,“正好,我们组也有些新的想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陈思琪促狭地对林晓月眨了眨眼,识趣地起身:“哎呀,我突然想起学生服务社还有点事,你们聊,你们聊!”说完,一溜烟跑了。
操场边只剩下林晓月和李浩宇。海风依旧轻柔,气氛却有些微妙的尴尬。
李浩宇先开了口:“林晓月同学,我知道你对‘珊瑚礁保育区划定’这块很有研究,我们组的初步方案是……”他认真地摊开手中的草图,耐心地讲解起来。
林晓月努力集中精神听着,目光却时不时地飘向他专注的侧脸,他说话时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有他手腕上那串简单的贝壳手链——那是去年学校“海洋文化节”上,她亲手做的,后来在义卖会上被一个匿名买家高价买走了,没想到……
“……大概就是这样。你觉得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李浩宇讲完了,抬头看着她,眼神清澈而真诚。
林晓月猛地回过神,脸颊发烫,支支吾吾地说:“嗯……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在‘渔民利益补偿机制’这块,或许可以更细化一些,比如……”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开始认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的热烈讨论,竟然忘了时间的流逝。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海面上泛起粼粼的金光。
讨论告一段落,李浩宇忽然笑着说:“林晓月,你的想法真的很棒,很多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全。下周的模拟议会,我很期待与你的‘交锋’。”
林晓月的心又是一阵狂跳,她鼓起勇气,抬头看着他的眼睛:“李浩宇,其实……我一直很佩服你。你不光学习好,篮球打得棒,组织能力还这么强。我……我想向你学习。”
李浩宇微微一怔,随即爽朗地笑了:“互相学习嘛!对了,这个周末,学生会要在金沙滩组织一次‘净滩环保行动’,你有兴趣一起参加吗?到时候,我们可以继续讨论提案,顺便……也算是为咱们的海洋尽一份力。”
林晓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用力地点点头,声音都有些颤抖:“好!我……我一定去!”
李浩宇站起身,夕阳的余晖勾勒出他挺拔的轮廓。他朝她挥了挥手:“那么,周六早上八点,启航码头见。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林晓月小声回应着,看着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融入操场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中。她觉得自己的心,像被海风吹拂着的风筝,轻飘飘的,又充满了莫名的欢喜与期待。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联邦宪章导读》,忽然觉得,那些枯燥的条文,似乎也变得可爱起来。也许,真正的“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并不仅仅是在模拟议会上唇枪舌剑,更在于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着共同的理想,去付出,去行动,哪怕只是捡起沙滩上的一片垃圾。
而此刻,她与李浩宇之间那个“海风中的约定”,像一颗晶莹的珍珠,悄悄地在她心底,散发出温柔而明亮的光芒。
(节选完)
中土士林评议数则:
其一(国子监某老祭酒阅后,捻须摇头): “噫!此南海之书,文辞粗鄙,近乎市井白话,全无古雅之风!所言之事,亦多为学堂男女嬉戏调笑,卿卿我我,成何体统!彼邦称‘高级中学’者,莫非即我朝之太学乎?然太学生当以‘格物致知,修齐治平’为己任,岂可日日沉溺于此等‘篮球’、‘提案’之琐事,更兼男女混迹,言笑无忌,实乃礼崩乐坏,世风日下之兆也!其所谓‘模拟议会’,更是儿戏!国家大事,岂容黄口小儿置喙?此书若流传开来,恐败坏我中土淳朴学风,不可不察!”
其二(洛阳某书院青年学子灯下读罢,击节赞叹): “快哉!妙哉!此《碧海弦歌》,真奇书也!其文虽白,其情却真。所描绘之南海学堂生活,自由奔放,令人神往!观其‘模拟议会’,少年学子竟能议论国是,针砭时弊,此等胸怀与见识,较之我中土某些皓首穷经、不问世事之腐儒,高下立判!其男女交往,亦落落大方,纯真烂漫,毫无扭捏作态之感。书中林晓月之聪慧独立,李浩宇之阳光自信,皆令人心折。彼邦之教育,能培养出如此朝气蓬勃之少年,其法或有可取之处。我辈当开眼看海外,不可再故步自封矣!”
其三(某深闺小姐掩卷沉思,面露向往): “此书中之南海,真如仙境一般。女子亦可入学堂,与男子同窗共读,共议‘提案’,甚至可以大胆表露心迹,何其快活!不像我等,困于深闺,唯习女红针指,婚姻大事皆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读罢此书,方知天地之广阔,人生之多样。若能如那林晓月一般,自由追求学问与情缘,纵使海角天涯,亦心向往之。”
其四(某市井书商眉开眼笑,盘算印量): “好书!好书!这《碧海弦歌》,管他什么南海北海,只要老百姓爱看,那就是好书!这书里头,既有俊男靓女,又有海边风光,还有那什么‘模拟议会’的新鲜玩意儿,保准能卖个满堂红!赶紧着人加印!再请个画师,把那林晓月和李浩宇画得再好看些,印在封面上!至于那些老学究说什么‘有伤风化’,嘿,他们不买,有的是人买!”
王伯当(编者)再按: 《碧海弦歌》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与中土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在中土引发的反应可谓毁誉参半,亦在情理之中。然其之所以能风靡一时,窃以为,正在于其展现了一种与我中土传统社会迥异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满足了时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和部分思想开明之士)对“新奇”、“自由”、“平等”的某种潜在渴望。 其语言之“现代”,或可视为南海汉人因其海洋文明之特性与多文化交融之环境,语言演化速度远超中土之故。其所描绘之“高中”生活,虽于我朝而言匪夷所思,然亦可作为“他山之石”,供我等反思自身教育与社会之得失。 至于其是否“有伤风化”,则见仁见智。然堵不如疏,与其禁之,不如引导。使民众于阅读中,既能赏其风物,亦能辨其是非,吸收其有益之处,警惕其可能之弊端,此或为对待此类“文化输入”之更佳方略。 此《碧海弦歌》现象,实为我大汉通俗时代文化多元与思想碰撞之生动缩影。其后续影响如何,尚待史家进一步观察与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