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洛见闻录——汉臣眼中的南海明珠(神宗熙宁五年)
新洛见闻录——汉臣眼中的南海明珠
(礼部主客司郎中,奉敕南海宣慰副使 王安石 撰于神宗熙宁五年,公元 1010 年,自新洛返泉州后上呈之考察密疏节录)
新洛见闻录——汉臣眼中的南海明珠
(礼部主客司郎中,奉敕南海宣慰副使 王安石 撰于神宗熙宁五年,公元 1010 年,自新洛返泉州后上呈之考察密疏节录)
编者(国子监博士,主修《高宗实录》 史思明,成稿于广运十五年,公元 950 年)按: 高宗孝文皇帝(刘逯)以布衣之身(此处或指其早年经历坎坷,或指其深知民间疾苦,并非实指其出身),龙飞九五,承大衰落百余年之敝政,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帝自启明元年(公元 901 年)临朝,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锐意革新,史称“启明新政”。其政多务实而戒空谈,深体王明先贤《再认识》“人文化成”、“动态和谐”之旨。今特从《高宗起居注》及《三省六部题本汇编》中,辑录帝在启明初年(约公元 901-910 年)针对数桩重大事宜所批复之奏议及下达之敕令数则,略加注释,以见陛下早期施政之思路与通俗时代开创之不易。所录文字,力求存其原貌,其间或有白话与文言夹杂之处,亦为彼时文风之真实反映。
记述者:国子监算学博士 钱若虚 (成稿于元祐二十五年,公元 1065 年)
序: 夫算学者,格物致知之本,明理经世之基也。我大汉自武侯以“明算”立国,其学说虽历经盛衰,然其精髓薪火相传,未尝断绝。大衰落之时,算学凋敝,典籍散佚,诚为憾事。然自王明先生《再认识》重倡“统合明算”以来,海内治算之风复起。及至神宗皇帝(刘启)设立“明算阁”,哲宗皇帝(刘煦)倚重格物院,算学研究更是日新月异,人才辈出。元祐十九年(公元 1059 年),洛阳格物院算学科首席李尚真及其同仁,历时十余载,参详古今,博采中外,编纂完成煌煌巨著——《高等算学》,此诚汉家数学史上继《明算真解》之后又一里程碑也。
《高等算学》
(汉)洛阳格物院算学科 李尚真 等 奉敕编纂
元祐十九年(公元 1059 年)洛阳格物院刊本
(臣) 李尚真 谨识于卷首:
《汉书·食货志补遗》
(臣)司马光启 奉敕重辑 (成书于熙宁二十年,公元 1025 年)
卷一:大衰落之鉴与承启开元(公元 801-900 年)
《汉土舆地考略》
(汉)洛阳格物院舆地科 博士 裴矩(字玄明) 奉敕编撰
熙宁六年(公元 1011 年)孟春上呈
序言:
臣裴矩,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窃以舆地之学,乃经邦纬国之要务,明察天下之权舆。上古圣王,莫不以划分疆界,周知民情为首。我大汉自武侯匡复炎刘,重定神州,其疆土之开拓,政区之沿革,人口之迁徙,实为一部波澜壮阔之史诗。然历经鼎盛、衰微、复苏之变,旧日图籍多有散佚,当代认知亦或有偏颇。今逢圣天子(汉神宗刘启)励精图治,重开格物,特命臣等舆地科同仁,考订古今,测绘山川,编纂此《汉土舆地考略》,旨在厘清我大汉八百年疆域之变迁,明晰当今版图之实情,并略述对四海之外地理之认知演进,以供圣鉴,并资后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斧正。
记述者:国子监祭酒兼《汉书·文苑传》主编 欧阳修己(撰于新政六十年,约公元1160年)
稽古察今,凡文明之盛衰,必系于思想之能否自由表达,知识之能否广泛传播。汉兴九百余载,文字之变迁,亦如江河行地,时有壅塞,时有奔流。中古以降,骈俪之风盛行,辞藻虽华,然其意旨往往晦涩难解,束于庙堂之上,远于黎庶之间。此文字之“雅”,实为思想之“困”也。及至大衰落,文风更趋浮靡,或故作高深,或沉溺玄虚,百姓疾苦,士人悲歌,皆难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