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考今,汉祚延绵,其间兴衰治乱,波澜壮阔,非片言所能尽述。

自武侯北伐,汉室中兴,至近世千年之变局,本志旨在忠实记录汉朝历史变迁、思想演进、社会发展的宏大历程。

本志编撰秉持"求真务实"之精神,凡所记述,必有所本,力求客观公正,不掺杂个人好恶。同时注重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因果联系,以期读者能从中获得对历史本质的深入理解。

旧史之繁简失当者,今为增删;前人之疏漏讹误者,今为纠正;史料新出而未及记载者,今为补充。

愿此志能为后世了解汉朝这一灿烂文明提供可靠史料,并对当代人有所启迪。







《汉土舆地考略》:熙宁六年(公元1011年)汉帝国疆域变迁与地理认知之演进

《汉土舆地考略》

(汉)洛阳格物院舆地科 博士 裴矩(字玄明) 奉敕编撰

熙宁六年(公元 1011 年)孟春上呈

序言:

臣裴矩,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窃以舆地之学,乃经邦纬国之要务,明察天下之权舆。上古圣王,莫不以划分疆界,周知民情为首。我大汉自武侯匡复炎刘,重定神州,其疆土之开拓,政区之沿革,人口之迁徙,实为一部波澜壮阔之史诗。然历经鼎盛、衰微、复苏之变,旧日图籍多有散佚,当代认知亦或有偏颇。今逢圣天子(汉神宗刘启)励精图治,重开格物,特命臣等舆地科同仁,考订古今,测绘山川,编纂此《汉土舆地考略》,旨在厘清我大汉八百年疆域之变迁,明晰当今版图之实情,并略述对四海之外地理之认知演进,以供圣鉴,并资后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斧正。

白话文运动: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普及

记述者:国子监祭酒兼《汉书·文苑传》主编 欧阳修己(撰于新政六十年,约公元1160年)

稽古察今,凡文明之盛衰,必系于思想之能否自由表达,知识之能否广泛传播。汉兴九百余载,文字之变迁,亦如江河行地,时有壅塞,时有奔流。中古以降,骈俪之风盛行,辞藻虽华,然其意旨往往晦涩难解,束于庙堂之上,远于黎庶之间。此文字之“雅”,实为思想之“困”也。及至大衰落,文风更趋浮靡,或故作高深,或沉溺玄虚,百姓疾苦,士人悲歌,皆难畅所欲言。

承续与嬗变:论汉代“通俗时代”与“新政时期”之思想分野与内在逻辑

承续与嬗变:论汉代“通俗时代”与“新政时期”之思想分野与内在逻辑

摘要: 汉代自王明《再认识》思想发轫,历经“通俗时代”(约公元901年 - 1100年)的社会重心下移与文化多元勃兴,至“新政与理性复兴时期”(约公元1100年 - 1500年,简称“新政时期”)的全面改革与理性精神高扬,展现了汉文明在经历大衰落后,自我修复与发展的独特轨迹。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通俗时代”与“新政时期”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政治运作及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核心特征,辨析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与显著区别。本文认为,“通俗时代”为“新政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启蒙,而“新政时期”则是对“通俗时代”诸多成果的系统化、理性化和制度化提升,二者共同构成了新汉学思想指导下汉文明复兴的关键阶段。

典故:广运茶楼的“拍案惊堂木”——市井议政的先声

记述者:前翰林院编修,致仕乡贤 费青云 (撰于应历初年,公元 972 年,回忆广运年间旧事)

老夫致仕归隐林泉,回首前尘,广运年间(汉仁宗刘彻,公元 936 年-970 年)洛阳城中的一桩旧事,至今思之,仍觉意味深长。此事不大,却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足证启明新政之后,我大汉言路之渐开,民气之渐舒,实非虚言。

典故:渭城折柳——北狩帝泣血,忠魂断他乡

记述者:太史局史官 令狐德棻(撰于大业初年,约公元755年)

天启十年(公元610年),北风凛冽,渭水冰寒。此年对于汉家而言,实乃奇耻大辱之年。昔日武侯北伐,明算奠基,汉祚中兴,何其壮哉!然至元帝刘业(一说为汉元宗)临朝,朝政废弛,边备松懈,“明算边防”早已沦为一纸空文。北方突厥颉利可汗(此名或为后世附会,其时突厥首领名号繁多,此处姑从旧说)乘虚而入,铁骑十万,长驱直下,竟饮马于旧都长安城外之渭水。

典故:元祐宫议——千年帝祚的嬗变与“共治”之尝试

记述者:当朝史官 赵彦(成文于新政三十五年,约公元1135年)

悠悠汉祚,自武侯北伐中兴,光复炎汉旧物,倏忽已近九百载。九百载风雨,帝座之上,人物几易,气象亦随之流转。忆昔景耀明堂,文帝(刘琥)以明算亲考百工,宣帝(刘翊)于太和殿中,与格物鸿儒辨析天人之际,皇权之赫,与明算之光,相得益彰,此乃汉室鼎盛之风仪。然盛极必有其渐,宁康之弛,元兴之乱,永光之哀,皇纲解纽,明算失其魂,致使汉祚几近倾颓。幸有李壹振聋发聩,王明继起重塑,汉家文明方于瓦砾之中,重寻生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