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考今,汉祚延绵,其间兴衰治乱,波澜壮阔,非片言所能尽述。

自武侯北伐,汉室中兴,至近世千年之变局,本志旨在忠实记录汉朝历史变迁、思想演进、社会发展的宏大历程。

本志编撰秉持"求真务实"之精神,凡所记述,必有所本,力求客观公正,不掺杂个人好恶。同时注重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因果联系,以期读者能从中获得对历史本质的深入理解。

旧史之繁简失当者,今为增删;前人之疏漏讹误者,今为纠正;史料新出而未及记载者,今为补充。

愿此志能为后世了解汉朝这一灿烂文明提供可靠史料,并对当代人有所启迪。







人物志:苏轼(字子瞻)——新政名臣的璀璨与悲歌

人物志:苏轼(字子瞻)——新政名臣的璀璨与悲歌

(洛阳国子监 史学博士 司马康 撰于新政八十年,公元 1180 年)

概述:

苏轼(字子瞻,世称苏大学士,约生于汉哲宗元祐五十五年,公元 1080 年,卒于新政五十八年,公元 1158 年),乃我大汉“新政与理性复兴时期”一位才华横溢、影响深远之重臣、文学巨擘与思想探索者。其早年以卓越之才学,积极投身“新政”改革,于财政、律法、教育等领域皆有建树,为“新政”盛世之奠基立下汗马功劳。其诗文汪洋恣肆,雄健清新,一扫通俗时代之俚俗与前代之浮靡,开创“新政文学”之一代新风。然其晚年,因思想过于深邃敏锐,目睹“新政”推行中之流弊与社会深层矛盾之难解,加之其个人遭遇之坎坷,竟至心力交瘁,言行渐趋“疯癫”,最终郁郁而终。其一生之璀璨与悲歌,实为“新政”时代复杂性与思想张力之缩影。

人物志:心海的探秘者——算心学派开创者 裴玄度

人物志:心海的探秘者——算心学派开创者 裴玄度

(洛阳国子监 博士 苏洵美 撰于新政四十五年,公元 1145 年)

概述:

裴玄度(字仲微,约生于汉哲宗元祐五十年,公元 1075 年,卒年不详,约于新政三十五年,公元 1135 年后失其行踪),汉徽宗崇宁末年至新政初年间,洛阳格物院一位极具争议亦极富创见的学者。其人初以精研《知觉论》及王明《再认识》中关于“心智”之论述闻名,后不满足于纯粹思辨,转而深入探究人类内心欲求、梦境隐喻及童年经历对个体性情之影响,开创“算心之学”(或称“心算格致”、“幽明解析之术”),试图以一种独特的“格物”方法,揭示人心深处之奥秘。其学说在当时被斥为“奇谈怪论”、“有伤风化”,然其对后世汉学中关于人性、情志、乃至教化之道的探讨,皆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新文学运动的起伏:从“明文”之兴到通俗之变

新文学运动的起伏:从“明文”之兴到通俗之变

汉代文学,源远流长。然其风貌,亦随国运与思潮而几经变迁。自“明算治国”之策深入人心,一场旨在革新文风、强调“明晰晓畅,事理兼备”的“新文学运动”,亦与“工写艺术”相呼应,应运而生。然其命运多舛,历经兴盛、沉寂,最终在通俗时代的白话浪潮中获得了新生与嬗变。

奏议辑录:汉高宗刘逯“启明新政”奏议数则(节选)

编者(国子监博士,主修《高宗实录》 史思明,成稿于广运十五年,公元 950 年)按: 高宗孝文皇帝(刘逯)以布衣之身(此处或指其早年经历坎坷,或指其深知民间疾苦,并非实指其出身),龙飞九五,承大衰落百余年之敝政,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帝自启明元年(公元 901 年)临朝,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锐意革新,史称“启明新政”。其政多务实而戒空谈,深体王明先贤《再认识》“人文化成”、“动态和谐”之旨。今特从《高宗起居注》及《三省六部题本汇编》中,辑录帝在启明初年(约公元 901-910 年)针对数桩重大事宜所批复之奏议及下达之敕令数则,略加注释,以见陛下早期施政之思路与通俗时代开创之不易。所录文字,力求存其原貌,其间或有白话与文言夹杂之处,亦为彼时文风之真实反映。

《高等算学》:元祐格物院的巨著与汉数学的里程碑

记述者:国子监算学博士 钱若虚 (成稿于元祐二十五年,公元 1065 年)

序: 夫算学者,格物致知之本,明理经世之基也。我大汉自武侯以“明算”立国,其学说虽历经盛衰,然其精髓薪火相传,未尝断绝。大衰落之时,算学凋敝,典籍散佚,诚为憾事。然自王明先生《再认识》重倡“统合明算”以来,海内治算之风复起。及至神宗皇帝(刘启)设立“明算阁”,哲宗皇帝(刘煦)倚重格物院,算学研究更是日新月异,人才辈出。元祐十九年(公元 1059 年),洛阳格物院算学科首席李尚真及其同仁,历时十余载,参详古今,博采中外,编纂完成煌煌巨著——《高等算学》,此诚汉家数学史上继《明算真解》之后又一里程碑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