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考今,汉祚延绵,其间兴衰治乱,波澜壮阔,非片言所能尽述。

自武侯北伐,汉室中兴,至近世千年之变局,本志旨在忠实记录汉朝历史变迁、思想演进、社会发展的宏大历程。

本志编撰秉持"求真务实"之精神,凡所记述,必有所本,力求客观公正,不掺杂个人好恶。同时注重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因果联系,以期读者能从中获得对历史本质的深入理解。

旧史之繁简失当者,今为增删;前人之疏漏讹误者,今为纠正;史料新出而未及记载者,今为补充。

愿此志能为后世了解汉朝这一灿烂文明提供可靠史料,并对当代人有所启迪。







工写艺术与新文学

工写艺术与新文学运动

工写艺术的兴起

传统绘画以"写意"为尚,重在表达画者情感与意境。然而,随着诸葛亮"明算治国"思想的推广,建兴十七年(公元239年)洛阳明堂学宫开设"图学"一科,教授精准绘图技法,用于工程设计、地理测绘、建筑规划等领域。

工学院与科技发展

工学院与汉朝科技发展

诸葛工学思想的形成

诸葛亮素以巧思闻名,《三国志》载:“亮器量宏大,志念弘远,强识博闻,治国、用兵、制器、造物,无所不究。“北伐期间,诸葛亮亲自设计"木牛流马"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制作改良型连弩突破魏军防线,此乃工学思想的早期实践。

公元220-280年

公元220-280年 汉国中兴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

  •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攻克陈仓,斩杀魏将张郃,一路挺进,直抵洛阳城下
  • 司马懿集结大军与诸葛亮主力决战于邙山,汉军凭借"木牛流马"运输技术保障后勤,并首次大规模使用改良型连弩,魏军伤亡惨重
  • 十月,洛阳城破,魏帝曹叡仓皇北逃至邺城

建兴十年(公元232年)

  • 诸葛亮派马谡、魏延分兵追击曹叡,同时以刘禅名义下诏安抚中原百姓
  • 邺城守将弃城投降,曹叡及司马懿退至幽州
  • 刘禅下诏封诸葛亮为"兴汉侯",统领中原军政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 诸葛亮改革军制,设立车营、工营、弩营三大主力,开创"工学制胜"军事思想
  • 创立洛阳明堂学宫,广招天下贤才,以"法、算、工、兵"为四大要义
  • 蜀将姜维率军击败并俘虏司马懿,北方大部统一

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

  • 诸葛亮病逝于洛阳,终年56岁,临终前留下《治世十议》
  • 刘禅亲政,以姜维为大将军,费祎为丞相,共理朝政
  • 魏国残余势力与鲜卑联合反扑,被姜维采用诸葛亮"工学制胜"策略击败

延熙八年(公元245年)

  • 姜维改良"木牛流马",发明车轮传动水排系统,解决黄河水患
  • 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明算科考核官员,以才学治事,而非门第

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

  • 孙权病逝,东吴内乱,费祎以刘禅名义提出"一统汉室"号召
  • 姜维率军东下,平定孙峻叛乱,纳东吴入汉,三国最终统一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

  • 刘禅设立工部为六部之首,确立"明算治国"国策
  • 姜维改革农具,推行铁犁牛耕,粮食产量大增
  • 派遣使者出使大秦(罗马),开启海上丝路

景耀元年(公元260年)

  • 刘禅逝世,其子刘璿即位
  • 姜维受命修订《九章算术》为《明算真解》,成为此后千年算学基础
  • 诏令天下郡县设立明算学堂,以培养治国人才

景耀七年(公元266年)

  • 汉朝规定京师及各州郡必须有工学院,学习水利、造物、算学
  • 姜维病逝,汉廷追谥其为"忠武侯",与诸葛"忠武侯"并祀
  • 汉朝完成全国户籍统计,人口约两千三百万

景耀十五年(公元274年)

  • 设立明堂研究院,专攻天象观测与历法修订
  • 编纂《诸葛集》《姜氏算经》,奠定汉朝工学理论基础
  • 改良造纸术,纸张成本大幅降低,文书得以广泛流通

公元281-350年

公元281-350年 汉国发展期

太康初年(公元281-284年)

  • 太康二年(281年),刘琥即位,年号太康
  • 太康三年(282年),编纂《明算政典》,统一全国政治制度
  • 太康五年(284年),设立"工科状元",崇尚科学成为社会风尚

太康中期(公元285-290年)

  • 太康六年(285年),汉朝派遣使团出使天竺(印度),交流数学天文知识
  • 太康八年(287年),完成大运河全线贯通工程,南北交通更加便利
  • 太康十一年(290年),成功研制指南针改良版,提高航海安全

太康晚期(公元291-298年)

  • 太康十二年(291年),西北大旱,汉朝启用地下水抽取系统,挽救农业危机
  • 太康十五年(294年),北方匈奴大举入侵,汉军使用改良版强弩击退
  • 太康十九年(298年),刘琥驾崩,太子刘湛即位,年号永平

永平初年(公元299-305年)

  • 永平二年(300年),设立全国性工程建设标准,统一度量衡
  • 永平四年(302年),修建洛阳天文台,开展大规模天象观测计划
  • 永平七年(305年),建立"算学院",系统研究高等数学

永平中期(公元306-315年)

  • 永平八年(306年),发明水车动力纺织机,提高丝绸产量
  • 永平十二年(310年),编纂《明算医典》,医学进入实证阶段
  • 永平十七年(315年),完成"华夏舆图"绘制,测量精度空前提高

永平晚期(公元316-324年)

  • 永平十八年(316年),北方鲜卑族大举入侵,汉军利用改良火药武器击退
  • 永平二十二年(320年),洛阳爆发瘟疫,医学家应用统计方法追踪疫源,成功控制
  • 永平二十六年(324年),刘湛驾崩,其弟刘焕继位,年号建元

建元初年(公元325-330年)

  • 建元二年(326年),实施"均水工程",改善全国水资源分配
  • 建元四年(328年),发明活字印刷技术雏形,促进典籍流通
  • 建元六年(330年),完成《算数大全》编纂,汇集历代数学成就

建元中期(公元331-340年)

  • 建元七年(331年),鼓励民间工艺创新,设立"巧技奖"
  • 建元十二年(336年),建立全国气象观测网络,预测天气变化
  • 建元十六年(340年),汉朝与大秦(罗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建元晚期(公元341-350年)

  • 建元十七年(341年),首次观测并记录哈雷彗星,预测其回归周期
  • 建元二十三年(347年),创建"汉制"数学符号系统,便于复杂计算
  • 建元二十六年(350年),刘焕驾崩,太子刘翊继位,年号太和

科技与社会发展

这一时期,汉朝科技和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太康至建元年间(281-350年)的主要成就包括:

公元351-450年

公元351-450年 汉国转折与潜忧期

太和年间(公元351-375年)

  • 太和元年(351年),刘翊即位,年号太和。初期政局尚稳,延续前朝发展势头。
  • 太和五年(355年),南方大水,首次动用国家储备粮进行大规模赈灾,暴露出粮食储备计算与调配的不足,引发"灾备明算"的讨论。
  • 太和十年(360年),明算学宫内部出现"经院派"与"实证派"的学术争论。经院派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实证派主张面向实际应用,争论延缓了部分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
  • 太和十五年(365年),首次出现大规模工匠集体情愿,要求提高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朝廷以"明算劳酬法"进行调解,但社会阶层矛盾初现端倪。
  • 太和二十年(370年),北方匈奴再度骚扰边境,汉军虽胜,但军费开支巨大,国库压力增加。汪玄素《海防明算议》上书,未获重视。
  • 太和二十五年(375年),刘翊驾崩,其子刘璟即位,年号宁康。

宁康年间(公元376-400年)

  • 宁康元年(376年),刘璟即位,崇尚奢华,朝政开始出现松弛迹象。
  • 宁康五年(380年),部分皇族及高官开始大规模兼并土地,均田制受到初步冲击。社会上出现对"明算均田"原则是否应"与时俱进"的讨论。
  • 宁康十年(385年),工学院部分研究项目因经费削减而停滞,一些杰出工匠开始流向民间或富商门下。
  • 宁康十五年(390年),官场出现"唯上是从"的风气,部分官员为迎合上意,在数据统计上弄虚作假,“明算"精神开始受到侵蚀。
  • 宁康二十年(395年),西域爆发大规模叛乱,汉朝派兵平定,但付出了沉重代价,对西域的控制力开始减弱。
  • 宁康二十五年(400年),刘璟驾崩,其子刘昱即位,年号元兴。此时,汉朝内部矛盾积累,外部压力增大,盛世气象渐退,史称"宁康之弛”。

元兴年间(公元401-420年) - 大衰落时期开端

  • 元兴元年(401年),刘昱即位,年幼无知,大权旁落于外戚与宦官之手。
  • 元兴三年(403年),黄河再次决堤,因官僚体系腐化,赈灾不力,导致大规模流民出现,社会动荡加剧。
  • 元兴五年(405年),“明算学宫"首次因经费不足,无法按期举行全国工学大考和人才选拔。
  • 元兴八年(408年),北方柔然(取代匈奴成为主要威胁)部落联盟崛起,多次突破长城防线,边患日益严重。
  • 元兴十年(410年),国内多地爆发小规模农民起义,虽被镇压,但反映出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朝廷内部对此归咎于"民心不古”,而非制度问题。
  • 元兴十五年(415年),数学研究陷入瓶颈,高等算学(如早期微积分思想萌芽)因缺乏实际应用场景和官方支持而进展缓慢。工学发展也转向对现有技术的改良,原创性发明减少。
  • 元兴二十年(420年),刘昱在宫廷政变中被废,其叔刘衍被拥立为帝,年号泰始。汉朝进入大衰落时期的早期阶段,科技停滞、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外患频仍的局面开始显现。

泰始年间(公元421-450年)

  • 泰始元年(421年),刘衍即位,试图整顿朝纲,但积重难返。
  • 泰始五年(425年),《工学大典》自太康元年(280年)后首次大规模修订,但新增内容多为对旧有技术的总结,缺乏突破性创新。
  • 泰始十年(430年),部分地区官员为征税,强行推广所谓"高产作物",实则不适应当地水土,导致农业减产,民怨沸腾。
  • 泰始十五年(435年),“明算儒学"开始受到一些保守士大夫的质疑,认为其"过于功利,失却教化之本”,主张回归更纯粹的古代儒学。
  • 泰始二十年(440年),与大秦(罗马帝国此时已衰落分裂)的海上丝路贸易量锐减,传统市场萎缩。
  • 泰始二十五年(445年),北方柔然再次大规模南侵,汉军勉强抵御,但割让了部分边境土地以求和平,此举极大打击了国民自信心。
  • 泰始三十年(450年),刘衍忧愤而终,其子刘休即位,年号永光。汉朝的衰落趋势已难以逆转,科技、经济、军事实力均大不如前。社会上开始弥漫悲观失望情绪,为"汉哲学"的出现埋下思想土壤。

公元401-800年 大衰落时期

公元401-800年 汉国大衰落时期

元兴、泰始年间(公元401-450年)- 衰落之始

  • (参见《公元351-450年 汉国转折与潜忧期》后半部分)
  • 这一时期,汉朝由盛转衰的迹象日益明显,内部矛盾激化,外部压力增大,科技发展陷入停滞。

永光年间(公元451-480年) - 矛盾激化

  • 永光元年(451年),刘休即位。朝政腐败加剧,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 永光五年(455年),南方爆发大规模"均产"农民起义,以"计产均田,重拾明算"为口号,持续数年,极大动摇了汉朝统治基础。
  • 永光十年(460年),工学院经费进一步削减,许多重要学科(如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学萌芽)研究完全停滞。工匠地位下降,技术创新几乎绝迹。
  • 永光十五年(465年),北方柔然多次入侵,边防体系在"明算"精神被侵蚀后漏洞百出,军备废弛,汉军屡战屡败。
  • 永光二十年(470年),出现第一批公开批判朝政、反思"明算"局限性的学者,他们开始质疑过度依赖"计算"而忽视"人本"的治国方针,被视为早期悲观汉学家的代表。
  • 永光二十八年(478年),宫廷再次政变,刘休被杀,宗室刘昶即位,年号建平。

建平年间(公元479-520年) - 积重难返

  • 建平元年(479年),刘昶试图改革,但中央权威尽失,地方豪强割据势力抬头。
  • 建平十年(488年),“明算儒学"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动摇,部分地区恢复了被废弃的玄学和图谶之说。
  • 建平二十年(498年),汉朝放弃对西域大部分地区的控制,丝绸之路基本中断。
  • 建平三十年(508年),国内 famine 频发,社会秩序混乱。此时期,数学发展完全停滞,连基本的《明算真解》都少有人能完全理解和应用。
  • 建平四十一年(520年),刘昶在内忧外患中病逝,其子刘承继位,年号正始。汉朝版图萎缩,国力空虚。

正始至天启年间(公元521-650年) - 黑暗与迷茫

  • 这一百多年间,汉朝皇帝更迭频繁,内乱不断,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取代柔然)和西南夷族多次入侵,国势进一步衰微。
  • “明算"体系几乎瓦解,工学院名存实亡,科技发明完全停滞,许多前代技术失传。
  • 社会上玄学、谶纬、宗教迷信盛行,民众在苦难中寻求精神寄托。
  • 官僚系统彻底腐败,“明算科"选拔制度名存实亡,官员选任重回门阀与关系。
  • 土地兼并达到顶峰,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 约公元600年前后,思想家李壹出现。他出身破落地主家庭,目睹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对传统"明算儒学"和泛滥的玄学均感到失望。

李壹与《易经》新解 (约公元600-630年)

  • 背景:李壹生活的时代,汉朝文明陷入低谷,旧有的"明算"理性大厦崩塌,社会充满绝望和迷茫。玄学盛行,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 《新易》的诞生:李壹遍览古籍,深研《易经》。他认为《易经》的核心价值并非占卜未来或附会天道,而是一套精密的符号逻辑系统。
  • “天理已死,记天求实”:李壹在《新易·序》中大胆提出"天理已死,记天求实"的口号。他认为,将《易经》神秘化,将其与虚无缥缈的"天理"捆绑,是导致社会思想混乱的原因之一。“记天"指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对应早期明算思想的"论天求实”),但更强调"求实”——从卦象本身的逻辑推演中寻求理解世界的方法,而非依赖外在的神秘力量。
  • 纯卦象推理演绎法:李壹扬弃了《易经》中大量的神秘学、谶纬学内容,将六十四卦及其爻变视为一套纯粹的逻辑符号。他创造了一套基于卦象组合、变换的推理规则,试图用此来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可能性。这是一种早期形式的符号逻辑和系统论思想的萌芽。
    • 他认为卦象的变化代表了事物状态的演化,通过卦象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推演出事物发展的不同路径和结果,从而进行决策和应对。
    • 这并非预测未来,而是基于已知条件的逻辑推演和风险评估。
  • 影响:李壹的《新易》在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受到保守势力和玄学家的猛烈攻击。然而,其思想在少数有识之士中秘密流传。他强调逻辑和实证(尽管是对卦象逻辑的实证),呼吁摆脱对玄学的盲从,为后来汉代理性的复苏埋下了微弱但关键的火种。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为"绝望中的理性呼唤”。

天启后期至大业年间(公元651-800年) - 缓慢的复苏迹象

  • 政治动荡持续:汉朝依旧未能摆脱分裂和内乱的局面,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有所减少,社会在极低水平上达成某种"疲惫的稳定”。
  • 李壹思想的潜流:在官方层面,玄学和保守儒学仍占主导。但在民间,特别是一些对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和工匠后裔中,李壹的《新易》及其"纯卦象推理"开始被重新审视和研究。他们试图从中寻找一种不同于玄学,也不同于旧"明算"的解释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
  • 技术缓慢恢复:部分地区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开始缓慢恢复一些失传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但仍以实用为主,缺乏理论创新。
  • “汉哲学"的雏形:这一时期,融合了早期悲观学者对"明算"的反思、李壹的逻辑思想以及对现实苦难的体验,一种被称为"汉哲学"的思潮开始形成。其特点是:对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深刻认识,强调经验归纳与逻辑推演的结合,关注人与社会的现实困境,带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文明命运的思考。

到公元800年左右,汉朝虽然仍处于大衰落时期,但李壹的思想如同寒冬中的种子,开始为未来数百年的思想解放和理性复兴积蓄力量。

公元801-950年 理性复苏与新汉学转向

大业后期(公元801-850年)- 思想的蛰伏与民间探索

  • 社会缓慢修复:经历了数百年的大衰落与动荡,汉朝社会在极低的水平上开始缓慢自我修复。大规模战乱减少,中央政府权威(虽然仍显孱弱)在部分地区得到恢复,农业生产略有起色。
  • 李壹思想的潜行:官方意识形态依旧被保守的儒学和残余的玄学思想占据。但李壹的《新易》及其"纯卦象推理演绎法"在民间,特别是一些对现实不满的士人、以及保留"明算"传统的工匠后裔和部分"卦社"成员中,持续进行着秘密的研讨与演绎。他们试图从中发展出解释世界、指导实践的新方法。
  • 对"明算"的反思持续:早期悲观汉学家的著作(如桓玄真《明算哀荣论》、顾亭山《万物皆可算,人心不可算》)在小范围内流传,其对"明算"体系僵化和异化的批判,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汉文明的出路何在?如何重建理性与秩序?
  • 技术的零星恢复:在部分相对安定的地区,一些失传的农业、水利、手工业技术得到零星恢复,但多为经验性的重复,缺乏理论指导和创新动力。

承启年间(公元851-900年)- 新的曙光:王明的出现

  • 承启元年(851年),汉帝刘晟即位,政局相对平稳,对文化和思想的控制有所松动。
  • 王明(字启新)的早年:约公元860年,王明出生于中原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其祖上曾有人在明算学宫任职,家中有一些残存的"明算"典籍和李壹《新易》的手抄残卷。王明自幼聪颖,遍览群书,对汉朝盛衰荣辱的历史有深刻的感悟,对李壹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反思。
  • 民间书社的兴起:在都城洛阳及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一些小型的民间"书社"或"学社",学者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时弊、交流学问,气氛相对自由。王明青年时期活跃于洛阳的"求实书社"。
  • 《再认识》的酝酿与写作:目睹社会凋敝、思想混乱的状况,以及李壹思想在流传中的种种异化,王明深感有必要对汉文明的根基和未来进行一次全面的"再认识"。约在承启三十年(公元890年)前后,他开始系统梳理汉朝历史、哲学、科学(明算学)的得失,并着手撰写一部具有纲领性的著作。
  • 公元900年,《再认识》初稿完成: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与写作,王明的巨著《再认识》初稿终于完成。此书试图以一种全新的历史主义的视角,重新评估汉文明的成就与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系统的世界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汉朝的复兴寻找哲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启明初期(公元901-950年)- 《再认识》的早期影响与王明逝世

  • 启明元年(901年),汉帝刘靖即位。
  • 《再认识》的早期传播:由于《再认识》的思想体系宏大、观点新颖(特别是对李壹部分思想的扬弃以及对传统"明算"的批判性继承),且采用了较为通俗晓畅的白话文体(与当时主流的骈散结合的文风不同),初时仅在王明所在的"求实书社"等小圈子内流传,并未引起官方重视。
  • 思想的交锋:王明的观点在小范围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一些李壹的忠实追随者认为他"背离宗师",一些保守的儒生则批评他"非议经典、动摇国本"。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被其思想的深刻性和系统性所吸引。
  • 王明逝世及其遗愿:约公元925年,王明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将《再认识》的修订稿托付给弟子,希望他们能将此书流传后世,以待"天下有道,民心思变"之时。他坚信,汉文明的复兴,必先始于思想的"再认识"。
  • 《再认识》的缓慢发酵:王明逝世后,其弟子们恪守遗愿,通过各种方式(手抄、秘密刻印少量版本)努力传播《再认识》。此书的影响力如同涓涓细流,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开始缓慢地渗透到更广泛的知识阶层,为汉朝后续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复兴播下了最重要的种子。后世称王明为"汉哲学之集大成者"与"千年转向之关键人物"。

公元900-1000年 通俗时代初期:启蒙与变革的序章

时代背景:王明之后的思想余波与社会新态

王明及其《再认识》的问世,虽在其生前影响有限,但在其逝世(约公元925年)后的数十年间,其思想如春雨般逐渐渗透到汉代社会的各个层面。白话的表达方式使得深奥的哲理得以走出象牙塔,被更多识字的手工业者、商人、中小地主乃至开明官吏所接触和理解。“统合明算”、“实证精神”、“动态的和谐"与"人文化成"等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社会不再仅仅仰望过去的辉煌或沉溺于对衰落的悲叹,一种更务实、更关注当下、更强调个体与群体实践的氛围开始形成。

0%